【週三想想】美國的誕生:之四十九: 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友善列印版本

前回提到聯邦黨執政搞得天怒民怨,亞當斯跟漢彌爾頓還黨內惡鬥,終於政黨輪替,傑佛遜上台了,主張維護人權、州權者獲勝,主張中央集權還侵害言論自由者落敗,這是民主獲勝,獨裁下台,可以這樣說嗎?

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傑佛遜主張解放黑奴,等他當到州長,卻施行迫害黑人的政策,這回他當總統,很不幸的,一樣是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

反聯邦黨原本主張小政府,政府沒有必要盡量不抽稅,聯邦政府的權力應該降到最低,才不會侵害人權與州權,但是一旦傑佛遜當了總統,他也忍不住還是要濫用權力。

問題仍然與法國大革命有關,大革命演變成拿破崙戰爭,拿破崙在歐洲需兵孔急的時候,法國在美洲的殖民地卻給他扯後腿,海地發生起義,當拿破崙派出法軍平亂,在歐洲正戰無不勝的法軍卻打不贏蚊子與病毒,有兩萬士兵因為感染黃熱病而死,這麼大的損失讓拿破崙為之氣結,他留下名言:「該死的糖、該死的咖啡、該死的殖民地!」

於是拿破崙決定放棄整個美洲殖民地,但是又不能落到宿敵英國的手中,那麼唯一的選擇就是賣給美國了,這就是所謂「路易斯安納購地案」,這個購地案的範圍可不只是現在美國的路易斯安納州,而是整片今日美國的中央部位,總面積214萬平方公裡,只要價1500萬美元,平均每平方公裡才7塊美元。

1762年時,法國將這片土地讓給盟友西班牙,1800年拿破崙又從西班牙手中拿回來,卻只落得賤賣的下場,美國自然是佔了便宜,但是這筆錢要從哪來?而且買下的大片土地,是不是要派人去管理?傑佛遜不是才說要減稅、減債、小政府的嗎?

聯邦黨人也一樣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他們說,憲法可沒有規定總統可以買下外國土地。

有趣的是,在亞當斯時代,正是傑佛遜等人一直做這種主張,說亞當斯不能做憲法沒規定的事,不過亞當斯卻說憲法沒禁止他就能做,但是換傑佛遜上台時,他反而主張亞當斯的說法。

由於大多數美國人都支持購地案,因此爭議還不算太大,但是傑佛遜的下一個重大政策就「太超過」了,由於交戰的英法雙方都常常強行劫走美國船隻,傑佛遜想到一個餿主意,就是對英法實施禁運,對他們施加經濟壓力,但所謂禁運,卻是要逮捕美國自己的商人與商船。

前面提過亞當斯時代的《反煽動法》違憲,侵犯言論自由,《禁運法》也一樣違憲,侵犯美國《權利法案》中第四、五憲法修正案裡頭保障的財產權與人身自由權,但是一向積極申張人權的傑佛遜,一當了總統,就把過去的堅持都拋諸腦後,他鐵了心就是要執行。

禁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困難,透過五大湖與海上航線,美國貨很輕易就能走私到英國控制下的加拿大,傑佛遜一不做二不休,竟然禁止麵粉運送到任何大港口,結果造成美國許多地方大飢荒和大失業。當地方民眾群起抗議,甚至反抗禁運令時,傑佛遜派出大軍,強行執行,當初他曾經強力反對亞當斯各種中央集權的行為,沒想到一當上總統,他的所作所為比起亞當斯還要更離譜。

亞當斯時代,傑佛遜與麥迪遜曾鼓動兩州不承認聯邦法令,現在換聯邦黨人推動聯邦黨州不承認禁運令,甚至威脅要脫離聯邦,兩相對照,令人啼笑皆非。

經過傑佛遜的教訓,美國人終於明白任何掌權者都不可信任,就算是主張小政府,保衛人權的傑佛遜,上了台都會變成濫用權力者,唯一的保障,不是期待有下一個華盛頓出世,反而是「政黨惡鬥」。

聯邦黨換了位置就換了腦袋,看來固然可笑,但是正是由於他們的抵制,制衡執政黨,讓執政者無法為所欲為。當傑佛遜卸任,雖然接任的也是同黨的麥迪遜,但《禁運令》終於廢止,正是因為反對力量發酵。

聯邦黨日後因為反對「第二次獨立戰爭」,在戰後被選民厭惡而逐漸消亡。就在聯邦黨消亡不久,美國第6位總統約翰‧昆西‧亞當斯,本來為民主共和黨人,任內卻自黨內分裂另立國民共和黨。

民主共和黨稍後改名為民主黨,也就是存續到現在的民主黨,民主黨在下一次大選中獲勝打敗執政的昆西亞當斯與國民共和黨,這算是第二次政黨輪替。

昆西亞當斯敗選後,國民共和黨解散,改組為輝格黨,與民主黨成為新的兩黨,輪替執政,直到1850年代,輝格黨分崩離析,選舉慘敗,許多政治人物,例如林肯,對老朽腐壞到極點的輝格黨感到失望而脫黨,輝格黨就這樣崩潰消滅。

林肯等人後來與來自民主黨的許多志同道合者結合,另組共和黨,也就是延續至今的共和檔。共和黨在選戰中擊敗當時也是分崩離析、暮氣沉沉的民主黨,之後,開啟共和黨長期執政,半個世紀間,除了林肯被刺後繼任的副總統詹森,只有克裡夫蘭是民主黨總統,直到威爾遜以後,才進入我們熟悉的民主、共和兩黨輪替執政。

從最初的政黨惡鬥,到現在的美國兩黨政治,可說經歷了相當漫長的時間,但是政黨惡鬥也不是只有壞處,除了本篇提到的部分以外,政黨惡鬥還為美國帶來了一個意外的禮物。

這個禮物是什麼?就待下回分解。(待續)

 

(編按:【週三想想】專欄:「美國的誕生」進入尾聲,作者藍弋豐將接續推出「能源政策與趨勢」系列,敬請期待!)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