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想想副刊
No name
電影戲劇
董恒秀
11 月 16,2013
【想想看電影】我的意外爸爸、無人知曉
連續看了兩部有關小孩子的電影,皆為日籍導演是枝裕和執導。小孩就是小孩,是枝裕和讓他們在最低壓力下演出小孩的本色,釋放出人的情感,留給我極深的印象。 榮獲2013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由是枝裕和執導的《我的意外爸爸》,10月25日開始在台灣上映,我是偶然在當天下午看到這部片子,這個偶然開啟我另一扇窗。 是枝裕和電影裡的小孩,就連出現不到一分鐘的小少年,...
音樂藝術
林濁水
11 月 15,2013
【鄉巴佬異藝錄】女 vs.父:從音樂到政治 張懸台獨宣言(中)
張懸衷心感激地說她爸爸焦仁和是守護在她的後面的背後靈。張懸不肯唸完高中就放棄學校去搞音樂,20歲簽下合約錄了專輯,公司卻不肯發行,直到2006年,5年之間只能浪跡臺北各小Live House,要怎樣能幫她度過這些慘淡歲月也真為難了她的背後靈。 這一位背後靈曾經對他另一個和張懸同樣令他頭痛的子女説:「你學音樂,我就要去地下道探望你了,看你表演什麼樂器。」...
電影戲劇
許恩恩
11 月 06,2013
【想想看電影】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還有呢?
齊柏林導演以空拍台灣景象引起討論熱潮的<看見台灣>,是台灣影史上耗資最高、首次以空拍形式、且具有批判企圖的記錄片。以高空視野觀覽眾多山河、土地與人文的景像,不禁讚嘆台灣自然環境之壯闊綺麗,以及社會文化交織的活力,而後半段震驚人心的汙染、破壞和許多號稱「人定勝天」的建設,配上吳念真導演如詩的口白和尖銳的反問,與各段落的美景形成強烈對比,更有發人深省之處。 除了訴說這些美麗與哀愁,...
書評書介
劉進興
11 月 04,2013
【書評書介】對抗恐龍之民主浪潮─我讀《百年追求》第三卷
書名: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作者:胡慧玲、吳乃德、陳翠蓮 出版社: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9日 「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共三卷(衛城出版,2013)。卷一「自治的夢想」,陳翠蓮執筆。寫1920年代到二次大戰之間,已經被現代思潮啟蒙的台灣人,在日本統治下爭取地方自治的第一波民主運動。卷二「自由的拙敗」,吳乃德執筆。寫1950年代,...
文化研究
Chu Ka-li̍p
11 月 02,2013
台灣文化與中華文化難解的結
十月21日中國時報的社論〈請教育部停止扼殺中華文化資產〉,引起台文界人士一片嘩然,期期以為不可,原因無他:台灣最寶貴的多元文化被簡化成中華文化。 雖然「中華」一詞出現年代極早,然而中研院學者王明珂、沈松橋指出,「中華概念被大量運用並且以炎黃作為始祖的想像則是在清末民初,為了富國強兵,複製西方列強的民族主義,甚至當年中國知識份子爭論要以黃帝或孔子何者作為中國文化的想像起點」。...
文化研究
Ko Tsì-jîn
11 月 01,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台灣次文化「中國風」
華語音樂界金牌詞曲搭檔周傑倫與方文山,今年先後推出自編自導的電影《天台》和《聽見下雨的聲音》。成果是,《天台》獲得今年「金蝦獎」最蝦影片、導演、女演員以及最蝦政府補助4項入圍,成為年度一大蝦片;《聽見下雨的聲音》則自10初上映以來,賣座成績平平,台北票房大概只及《天台》7百餘萬的一半。 仍在上映的《總舖師》票房已逾3億,相較於這部台味十足的新台語片,《聽見下雨的聲音》高舉「中國風...
音樂藝術
沈政男
10 月 28,2013
【時事想想】慢慢剝開看看:懷念地下絲絨的年代
流行音樂史上最著名的一張唱片封面,是六十年代傳奇搖滾樂團地下絲絨(Velvet Underground)的第一張也是最經典的那張<地下絲絨與妮可>,封面上就只有一根畫出來的有些過熟黃皮已部分泛黑的香蕉,底下有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簽名,最上面香蕉蒂頭旁幾乎看不清楚地寫著:「慢慢剝開看看(Peel Slowly and See)」。 盧裡德是紐約人,...
文化研究
Mattel
10 月 28,2013
【週一想想】語言台灣:How are you to die?
自認為「朕都是為人民好」的馬英九又來了,這次他是指導新移民的語言教育。10月26日,馬英九以自己在美國唸書時的美國親戚(喔…..原來親戚也是美國人)故事為例,呼籲新移民配偶在家教小孩子母語就好,不要教英語與中文。 馬英九言下之意,就是新移民講話有奇怪的腔調,就算會講英文或中文,也不是標準的英文或中文,所以新移民「不應該教小孩子母語之外的語言」。對於這點,網友紛紛就教馬英九,...
歷史書寫
蔡曉林
10 月 27,2013
灰燼之後:《日落真相》背後的罪惡與正義
「在時代與命運的支配下,我們決心為世代的偉大和平鋪路……」 ...
教育文化
,
電影戲劇
Ko Tsì-jîn
10 月 25,2013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有台灣文藝復興嗎?
上世紀末以來台灣的民主化和本土化運動,形成一股浪潮,台灣意識抬頭,台灣人認同持續上揚,促成了文化氣氛與教育內容的一些變化,於是有人迫不急待宣示「台灣文藝復興」的來臨。 所謂的「台灣文藝復興」,日治時期台灣文壇領導者張文環(1909-1978)曾以此形容盛行於1950、60年代的台語片,此時期台語歌承續1930年代創作高峰、開展日治時期之後復甦的在地創作意識,也多有表現。...
‹
…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