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環境經濟熱門
環境經濟
,
政黨政治
,
社會安全
潘忠政
1 月 04,2014
【時事想想】保育藻礁:中央與地方政府「假、混、瞎、 呸」
《看見台灣》紀錄片讓更多人看見桃園藻礁,也關注到藻礁的瀕死垂危亟需救援。六年半前中油對觀新藻礁開膛剖肚,引起公憤,各界聲討。八大環團隨後申請劃設「自然保留區」,中央地方一致審議通過列冊追蹤,奈何從此空轉! 去年以來,新一波搶救藻礁聲浪再起,2012年4/24立院公聽會決議二周內若地方不願劃設,中央可代理,其後再現公部門推遲保育,還迸出學術單位搶做公親,...
環境經濟
,
全球脈動
陳廷豪
12 月 25,2013
反WTO的印尼之旅 〈六〉 DOWN DOWN WTO!--記韓農〈上〉
在這次抗議WTO的旅程中,韓農的行動可是一個亮點。 不只是各國來的團體中人數最多〈為此,主辦單位農民之路還特地準備二台專門的供韓農行動的遊覽車〉,還有各種的抗議道具,如大型的布條、戰鼓、衣服、口號、歌曲等一應俱全,可說是花非常多的心力和時間在準備,更感覺的出來具有豐富的抗爭經驗。 不過,我們要知道,人們之所以會用許多的精力來抗議,不是因為「吃飽撐著沒事幹」,...
環境經濟
,
全球脈動
陳廷豪
12 月 24,2013
反WTO的印尼之旅 〈五〉 抗議到底有沒有效?
「抗議到底有沒有效?」 每每看到一個抗議事件,不論是嘲諷式的懷疑,或是建設性的反思,這個問題總是常常被問起。 是啊,參與這種反WTO的抗議行動,可都是專程從各地花大錢搭飛機前來的人們,還有費盡苦心做行政溝通協調的工作人員,目的只是為了抗議一群在大熱天裡穿著西裝坐在冷氣房中開會,並號稱是「為人民服務」的公僕們,甚至會議的結論可能早已被「喬」好,而他們只是來完成開會的形式而已...
教育文化
,
環境經濟
,
財政金融
蕭瑟寡人
12 月 06,2013
淺談文創:政府和財團都不該插手的社會產業 (下)
現代街舞文化以Hip-hop與House為兩大主流。而街舞最早是甚麼呢?顧名思義就是在街上跳舞。在1970初期的紐約,許多喜歡跳舞的平民沒有能力負擔國標舞、社交舞,因此許多人在街上放音樂、聚集,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舞步來同樂。 Juste Debout世界街舞大賽冠軍HurriKane與Firelock在紐約唐人街街頭演出 Hustle大師Jeff與Robyn在紐約布魯克林的工業區...
環境經濟
蔡英文
12 月 01,2013
食安問題不是開會就能解決
馬政府在11月30日又召開全國食品安全會議,距上次全國食安會議才2年多時間,如果開會真的有效果,就不會在今年又發生連串的食安危機事件,造成社會人心惶惶,幾乎每一個人都想問:「到底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吃?」「究竟政府在那裡?」 國內食安問題日積月累,成因錯綜複雜,歷任政府都應承擔部分責任。社會並不期待馬政府萬能,可以解決所有問題,但主政者處理食安危機荒腔走板的表現,...
環境經濟
潘忠政
11 月 27,2013
解吳志揚「不解」之惑
根據11/21中國時報地方版報載,吳志揚縣長在青埔國中動土儀式致詞時抨擊〈環保團體抗議航空城政策,認為在雙贏的局面下,不解抗爭用意為何。〉,我們覺得這位含著金湯匙出生的縣長真的是離人民很遠,很失格。 首先要正告吳大縣長的是:「桃園在地聯盟」已在今年9月15日經過合法程序登記在你主政的桃園縣政府社會局,我們的宗旨明定「致力於關懷、監督、創建桃園在地之民主政治、教育文化、環保生態、...
環境經濟
黃育徵
11 月 22,2013
台灣新農業:新詮釋、新態度
新的詮釋:農業 ──「土地文化」 ! 農業 AgriCulture 是 Agri 和 Culture 兩個字的結合;Agri 是拉丁文的「土地」,Culture 是「文化」。因此推廣「土地文化」才是發展農業的核心價值。尊重「土地文化」代表全民對農友和這塊土地的尊重,她傳達的是我們獨有的生活方式、態度和價值觀,她是一種人和環境的彼此尊重;農業是萬年「產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唯一的「...
環境經濟
,
財政金融
,
中國問題
陳博志
11 月 19,2013
更多的競爭不必然造成更大的進步
「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在台灣深入人心。因為過去我們有太多不會受到競爭的特權事業,它們在利用特權謀利的同時,卻沒有明顯的進步,而讓人民相當反感,所以「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常被拿來做為廢除特權的重要理由,也因而深入人心。 現在我國這種特權事業已經不多,大部分產業都須面對相當程度的競爭,「有競爭才有進步」這句話變成常被用來支持對外國的開放,甚至有暗中變成「競爭可促成進步」或「...
環境經濟
蔡英文
11 月 18,2013
尋找台灣新定位 實現「自由島」戰略價值
台灣在進入21世紀後,面對全球化趨勢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世界的巨大變局,台灣未來發展已走到十字路口,各種挑戰紛至沓來,我們必須設定所要追求的目標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看台灣未來的發展,不能不重視兩大全球發展趨勢帶來的影響。第一個趨勢是金融海嘯後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變化,第二個趨勢是全球經濟重心轉移到亞洲。 在面對近年全球經濟的劇烈變化,台灣出現若干調適上的困難,影響近來經濟表現及未來發展...
環境經濟
黃育徵
11 月 17,2013
台灣願景 2030:活化在地有機資源和既有的處理資產,資源化、產業化
我們擁有大量的有機廚餘和禽畜牧糞便,還有水肥!這些都是現成的「天然資源」! 根據歐盟的分析,每一千噸的廚餘除了可以產出 0.6 GWh 的電以外,還可以產出 400 噸的健康固態肥料(還不含液態肥)。這些產出不但節能減碳,減少環境負擔以外,她還可以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和減少進口的化學和有機肥料,創造在地的就業機會。 前陣子和在環保單位服務的一位朋友請益、閒聊時,我好奇的問道...
‹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