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WTO的印尼之旅 〈六〉 DOWN DOWN WTO!--記韓農〈上〉

友善列印版本

在這次抗議WTO的旅程中,韓農的行動可是一個亮點。

不只是各國來的團體中人數最多〈為此,主辦單位農民之路還特地準備二台專門的供韓農行動的遊覽車〉,還有各種的抗議道具,如大型的布條、戰鼓、衣服、口號、歌曲等一應俱全,可說是花非常多的心力和時間在準備,更感覺的出來具有豐富的抗爭經驗。

不過,我們要知道,人們之所以會用許多的精力來抗議,不是因為「吃飽撐著沒事幹」,反而大多數的情況剛好相反,正是因為「吃不飽,只好起身抗議」。所以,通常越是激烈的抗爭,往往背後都是有著令人喘不過氣來的壓迫。

因此,在詳述今年的韓農行動之前,讓我們先來認識李京海〈이경해〉與韓農所受到的壓迫。

死諫,為了抗議自由貿易與WTO!

李京海,曾擔任過韓國漁農業聯盟主席的南韓農民,是一位為了反WTO而死諫的人士。

他於1993年,在瑞士日內瓦世貿總部門外自殺未遂,又於2003年WTO在墨西哥坎昆〈Cancun〉開部長級會議時,先是衝過警方層層的防線,然後在大庭廣眾下與媒體鏡頭前,用一把小刀自刺胸膛,當場鮮血四濺,在經眾人搶救無效後,便成了反全球化運動的烈士。

要理解韓農為了抗議自由貿易,採取激烈自殘的抗爭方式,就必須要知道韓國農民是如何深受自由貿易之害。

韓國是在1967年加入GATT〈WTO的前身〉。參照韓國農林部的資料,韓國的糧食自主率從1970年代的80%、掉到2009年只有27%〈稻米、小麥與大麥等穀物〉。農業的快速萎縮造成韓國農民生計困難,使得韓國農民的人數從1970年代1450萬,降到2004年的350萬,農民的減少代表著農民迫而失業、離農,也就是耕地的流失、人口外移和老化,象徵著農村走向敗壞與死亡。

糧食自主率與自由貿易

然而,糧食自主率的降低和自由貿易有什麼關聯?關聯就是,糧食自主率低,就表示無法自給自足,必須要從國外進口糧食。

進一步說,理論上要從國外進口糧食,要付出關稅、運輸和保鮮設備等額外的成本,價格自然是比較高,在價格市場上較不受大眾青睞。所以,糧商為了要從國際的糧食貿易得利,除了進口高價位的產品,搶攻高消費能力的客群之外,再來就是進口價格低廉的農產品,來賺取利潤。

為何農產品在加上高額的成本後,仍有辦法在價格上和外觀方面〈看起來好吃〉與國內的農產品競爭呢?理由是,出口國大量使用農藥和肥料,或是大規模地種植,降低生產成本,但這樣的方式,有高度的健康疑虞,一旦爆出食安問題,就會影響廠商的品牌信用度。所以,在健康與環保意識抬頭的國家裡,即便價格低,但依然在市場上賣不出去,糧商便無利可圖。

因此,糧商為了賺取利潤和保有商譽,便多進口大量地用金錢來補貼成本,又高品質的農產品,而這些農產品的出口國,往往都是有錢的大國。她們不只是補貼,還得以藉由高技術,讓農產品光鮮亮麗,使之在各國市場中無往不利。

所以,各國政府為了保護自家的產業,便有了「關稅」的規定,將外國進口的產品加上定額的稅金,以免國人都購買他國的產品,讓國內的產品賣不出去,導致農民失業。

想當然,這樣的措施,勢必會影響產品出口大國的利益,就經濟利益方面,是代表無法再賺取更多的金錢,且國內負責做出口的糧商利益也會受損;就政治利益而言,大國能若餵養一個國家,就表示掌握她的咽喉,因此,若無法讓在對方在糧食上依賴自己,便象徵著降低政治影響力。

於是,大國處心積慮地想要把小國的關稅移除。這樣的想法,就在包裝在「自由貿易」的糖衣裡,而WTO便正是以降低貿易障礙,以達到「自由」貿易為其主要目的的跨國組織。

如此一來,大國的農產品便得以藉由「自由貿易」的形式傾銷小國,讓小國的農產品失去「競爭力」,進而使農民失業、農村凋零,同時又可以控制小國。

這就是韓農受到的壓迫,或說全世界小國農民所受到的迫害,也便是李京海之所以自殺的背景。

李京海,可說是用了他的鮮血來替全世界農民發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