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農業:新詮釋、新態度

友善列印版本

新的詮釋:農業 ──「土地文化」 !

農業 AgriCulture 是 Agri 和 Culture 兩個字的結合;Agri 是拉丁文的「土地」,Culture 是「文化」。因此推廣「土地文化」才是發展農業的核心價值。尊重「土地文化」代表全民對農友和這塊土地的尊重,她傳達的是我們獨有的生活方式、態度和價值觀,她是一種人和環境的彼此尊重;農業是萬年「產業」,農業是一個國家的「根」,唯一的「財富」,台灣的生命力。

這股「生命力」的價值是多元的,具有無限的想像的內涵,因為:

從「經濟」面,它是支撐「在地市場」經濟的根;

從「社會」面,它是凝聚人文能量的催化劑,展現「土地文化」的基礎元素;

從「政治」面,它是考驗政治人物的「智慧」的一把無形的尺。

新的態度;農業──無國界的議題!

近十幾年來,世界各國,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都如火如荼的討論著農業被工業化的利弊。農業發展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是多面向的,除了經濟面以外,農業議題更脫離不了社會及政治的紛爭,所以不論對進口國或出口國而言,農產品的進出口不該以單純的商業行為,簡易的經濟指標來衡量利弊。

除此以外,農畜牧魚業者應可逐年減少使用有害飼料添加物、化肥、抗生素和農藥,藉此確保食材的安全、減少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和食物鏈的平衡。另外,從節能減碳的角度來看,如果處理得當,農畜牧魚業者可以是再生能源的生產者,反之,處理不當,農業會是高耗能、高汙染的禍首。

想像到 2030 年,糧缺糧安的挑戰,健康、安全食物的短缺可能更嚴峻;結合農民的智慧和大自然的生命力所生產的「健康、安全農產品」不該是「低價」的。我們不能用農民和全民的健康,和有限的天然資源,來換取短期的商業利益。我們深信只有在「農民和全民的健康」有所保障的前題下,所發展出來的商機才是有意義的,也才能永續。無論多大的商機都需要建構在「健康的農村,健康的農產品」的基礎上。

願景 2030──意義

願景 2030 背後的雙層意義;首先,願景 2030 是「正向思維」– 任何維新都是困難的,「新農業」維新更不例外,她需要相當的決心和長時間來落實,也因為「新農業」維新困難重重,我們認為更要快快啓動,配合長時間的規劃和投入,很多困難的事,都會是可行的!

其次,願景 2030 是「世代責任」 – 我們會交付給今天剛生出來的孩子,在 2030 年他們18歲那一天什麼樣的台灣?我們這一代負了該負的責任嗎?我們不能讓下一代承擔我們這一代的怠慢!

願景 2030──新農業的發展理念

 為全民創造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 

• 推廣以「安全、健康為本」的優質土地文化:食品安全、土地復原、節水淨水、節能減碳、淨化空氣;
  和農民共創三生共榮,建構優質的農耕、農產、農銷網絡

• 落實以「健康農村、安全食材」的農產品供應網絡;
  扭轉農民的弱勢形象,提升「綠領」農民的社會自主力和商業競爭力

• 發展多元的農村經濟,推動新產業,如在地再生能源、環保科技,健康農業觀光業;
  提高國人對國產農產品的品質和消費需求

• 落實以「國內市場為本」的優質產銷策略。採投資「品質提升」的產業維新模式;

結論

新農業運動,就是要用一代的時間,透過打造「健康農村」和「健康農產品」,讓這塊土地和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的人,能夠再次緊繫在一起。讓台灣的每一塊綠地,都能再次成為農民的樂土,成為人們心靈與生活的寄託。當我們以謙卑的心向大自然學習,以關懷滋養我們的土地、以愛心呵護我們的農村,我們必然能拾回流逝的美好農村文化,重新實現農村價值。

讓我們透過「做農」,攜手賦予國家生命力,以新農業運動的核心「價值」── 發展 「健康農業」,在未來的十年,讓世界重新認識、肯定台灣新農業的活力和創造力。

未來不該是過去的延伸,否則我們將面臨失望,共勉之!

 

(註:小英基金會將在11/22(五)舉行「台灣農業發展新模式(二):花蓮新農業的探索」論壇,期望結合不同領域的實務工作者,共同思索在花蓮現有的優勢與挑戰下,如何開展花蓮農業的新里程碑。)

時間:2013年11月22日(五)10:00-17:30
地址:花蓮文創創意產業園區 第19棟
花蓮市中華路144號(花蓮舊酒廠)

聯絡:hhla20131122@gmail.com

議程表:

(一)花蓮農業發展的前景與機會 (10:30-12:00)
(二)農業經營的新模式 (13:00-15:00)
(三)部落農業發展的機會 (15:20-16:50)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