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張訓譯
8 月 12,2018
熱血教師徐凡甘:從人生探索中找到對於教育的熱情
平凡的凡,甘甜的甘,是徐凡甘面對陌生人時的自我介紹,也是學生眼中的阿甘老師。徐凡甘看似樂觀的背後卻藏著數十年的低潮與落寞,如果不說,大家會以為他只是個鄰家男孩,依循著正常男孩的生長模式一路生長到現在。徐凡甘過去鮮少對別人透露自己的身體狀況,同時也刻意隱瞞自己洗腎的事實,直至2013年得到總統教育獎之後,他的人生與求學經驗才被公諸於世。2018年6月時報出版社更將他的故事匯集成書出版,書名為《...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林乃絹 Jane Lin
7 月 01,2018
【荷事生非】荷蘭教育哪裡不一樣?從高教改革裡看門道
編註:本文由作者林乃絹於教育部「全國教育創新工作營」報導撰成,原文在荷事生非出版,經作者同意由荷事生非重新編修。 鬱金香、運河和梵谷,在這些對荷蘭的典型想像外,你知道荷蘭還有歷經五百年大學教育改革的歷史嗎?本文將以荷蘭高教體系的分軌,帶你進一步了解荷蘭高教系統背後的思維,與其培養出來社會人士的世界觀。 兩大支柱:研究技職雙軌系統,加上跨領域學習...
教育文化
邱曉英
6 月 28,2018
【男人想想】男孩情感二三事(一):愛情與性
勵馨近年持續舉辦男大生焦點團體,這十年來,我們聽到許多故事。在成長過程中,男性集體面臨了情緒失落的困境。他們和女性一樣,也會經歷各種喜怒哀樂,但在「像個男人」的社會期待下,一路學會了不能說、不敢說、不想說、不會說。 接下來的幾篇男人想想,將從不同主題切入,分享這些故事。 首先,是男孩的愛情與性: 約會不成功便成仁 「她是我心儀已久的女孩,因為朋友們的故意湊對,...
教育文化
陳怡秀
6 月 21,2018
【日本想想】618大阪地震之觀察筆記
地震發生的瞬間,像是被誰狠狠推了一把一樣,得要死命緊抓住手邊的握把才不至於跌倒,周遭響起不協調的警報聲,令人一聽就起雞皮疙瘩,加上周遭人的驚恐驚呼,被所有的恐懼所包裹住,車門旁的司機趕緊護住第一位要下車的女孩,一邊大喊著:「請抓緊!」直到搖晃漸歇,回歸平靜,和不認識的陌生人們面面相覷,用眼神交換著緊張情緒,求取著對方眼中「應該沒事了吧?」的無聲安撫,才繼續走下車,司機則一一向每位離開的乘客說:「...
教育文化
張肇烜
五月 22,2018
【人心人術】跨越1500公里......他從韓國來台灣學醫
他從韓國而來,懷抱著夢想和熱情,跨越1500公里的地理距離,來到台灣學醫......我好奇地問這位醫學生:「為什麼選擇來台灣學醫?」他說:「因為是民主自由的國家!」 每個禮拜,都有年輕實習醫師來到我的診所實習。 這個禮拜,很特別的,來了一位韓國人,他不是僑生,是道地的韓國人。 雖然是韓國人,他來台灣之前就開始很認真地學習中文,中文說得十分流利,要不是他自我介紹,...
教育文化
李公元
3 月 20,2018
【春風化雨】「阿比野菜」去環島!把台灣的好,一口一口吃回來!
「廚師朋友們好,這裡是台灣! 3個月前,我問小馬老師,可以跟我帶著野菜去環島嗎?我只會講故事,不會做餐,但是我想讓台灣的孩子用氣味記得台灣。小馬老師說:「好,那我們出發吧。」 當我們研究著如何把鍋碗瓢盆塞在車上時,好福的小郭出現了,小郭說:「這些廚師可以幫上忙!」於是小郭聯絡了大家。 決定帶著野菜環島的那一天,我們不知道誰會跟我們一起出發?...
教育文化
李坤融
2 月 08,2018
身心障礙學生能出國,卻不能和同學一起去戶外教學?
國家法規規定每年中央所編列的特殊教育預算不得少於總教育經費的4.5%,每年幾乎都是剛好編於4.53%左右,而這樣微薄的經費,有一大部分,是直接透過獎學金的方式發放出去,我認為這對於特殊教育發展似乎沒有太大的助益。 根據特殊教育學生獎補助辦法,只要是持有身心障礙手冊或者鑑輔會證明的學生,學校總成績達到七十分以上,每年便能夠向學校申請最少兩千元以上四萬元以下的獎助學金。此外,...
教育文化
,
書評書介
,
媒體觀察
史英
11 月 02,2017
房思琪的國文課(上)
好多人告訴我,房思琪那本書他不敢看,說看了太難過;其實,我就是因為不敢看,才問他們書裡寫些什麼。如今,事情過了許久,陳星的不起訴也如預期定案了,再沒有逃避的藉口;而作者連生命都不顧還堅持要把事情寫出來,我們更不能假裝沒看到。 那麼,我看到了什麼呢?我看到的,無論怎麼說,就是一個「慘」字;關於這事情的慘,相關的評論、解析、言說已經有許多,或者,我就來談一個林奕含自己提出來的問題,...
教育文化
張肇烜
11 月 01,2017
【人心人術】 罹癌卻不願離開台灣⋯宋玉潔:放不下台東的老人和小孩
她從年輕時,千里迢迢來到台灣,距今38年了!台灣,幾乎就是宋玉潔修女的一輩子!當她罹患乳癌,教會安排她退休回瑞士休養,她卻不願離開台灣。她說:「放不下台東的老人和小孩......」 她是老人,也是病人,卻用盡心力來照顧台灣的老小和病人。 宋玉潔修女出生於瑞士的天主教家庭,從小就抱持著服務的志向。她選擇護理學校就讀,取得護理人員執照後,發願成為修女,...
教育文化
鄭吉珉
6 月 28,2017
讀「這個」有什麼用?──「有用」與否該由什麼來決定?
前幾天政大會計的學生在Dcard上嗆歷史系會被維基百科取代,而歷史系學生最好早點到街點實習,以便學習當流浪漢。這反映的是,每到畢業季或開學季就不斷重複出現的問題:「讀『這個』(基本上可以代換成所有人文學科,如哲學、文學、歷史……等)有什麼用?」(註一) 問問題的人大多出自好意,少數則帶著嘲弄與揶揄。但問的人並非學這門學問,因此他的質疑是合理的,但被問者卻多半只能支吾其詞。...
‹
…
3
4
5
6
7
8
9
10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