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郁郁蔥蔥
6 月 02,2016
腐爛的服務學習 變相的壓迫
很多大學的畢業門檻中都包含了一項被稱為「服務學習」的內容,它以服務時數為計算標準,通常是零學分的必修課程。服學原本是學生自己發起的新式教育模式,但現在實際上已經腐爛變質,成為學校壓迫學生的一個方式。去年一位南藝大的學生因為服務學習過度疲勞而發生意外,當時也引起了一些討論,但很可惜大多數討論都指向學校的責任問題,而較少批判「服務學習」本身。一年過去,各學校的服務學習也照舊,...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余伯泉
12 月 09,2015
有關台灣地名標示華語羅馬拼音的回顧
有關台灣地名如何標示華語羅馬拼音的問題,1996年以前,台灣大抵採洋人Wade Thomas制訂的威托瑪式。但路牌與牌示基本上都是「漢字」,很少並列「羅馬拼音」(羅馬拼音的定義是以abc羅馬字母標示任何一種語言)。不懂漢字的外國人或第二代僑胞,在台灣旅行確實會有「行無路」的困擾,因為abc這26個羅馬字母才是全世界通用的字母符號,「漢字」對外國人或第二代僑胞而言,學習非常困難。...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張桂禎
10 月 16,2015
十二年國教下,台灣的「寬鬆世代」?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改革歷經多次的「天翻地覆」,近年最重大的,莫過於「十二年國教」了。然而十二年國教的上路,一波多折,即便到今日,社會仍存歧見;其衍生的爭議,舉凡會考成績標示,到志願序制度,都在在令學生家長疲於奔命。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精神在於,全面免試以降低考試壓力,佐以翻修簡化教綱,讓學生能輕鬆學習,進而培養創造力,跳脫填鴨式—似曾相似,如同十年前日本曾轟動一時的「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
教育文化
,
政黨政治
,
社會安全
楊曜徽
7 月 18,2014
國民黨,認真聽青年說話很難嗎?
318佔領立院行動甫落幕,馬政府即宣布將成立「青年顧問團」吸收年輕族群心聲,宣稱要讓年輕族群也能參與決策。無獨有偶地,5月上任的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也重用多名學運幹部為黨內主管。然青年顧問團遭學運人士譏為摸頭團,民進黨則未收到類似評論,又引發了馬政府的心理不平衡及對學運/民進黨的責難聲浪。因此,國民黨接連使出文宣攻勢,近期《聯合報》社論又對此作出評論。 圖說:...
教育文化
曾建元
6 月 08,2013
有關大學學生會經營成效的基礎問題
學生會最大的困境就是學生參與不足,此則導致動能匱乏、經營成效不彰和民主正當性之危機,這又造成惡性循環,使更多學生對學生會沒有寄望、沒有熱情、更沒有意願參與。 這一種惡性循環並不是自古有之,其實是一九九零年三月野百合學生運動的後遺症。毛高文時任教育部長,頒布行政命令禁止各校強制學生加入學生會和禁止大學統一代收學生會費,此舉導致各校學生會費難以收取,學生會經費不足,活動難以辦理...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周妤
3 月 05,2013
歷史課本外的西藏與新疆(上)
上個學期末,我在學校進行一個小型的課程實驗,八年級上學期的歷史課堂上,我介紹目前中國「西藏」與「新疆」(註一)爆發的族群衝突。八年級上學期的歷史課程,正好結束在清朝初年的盛世,課本裡一句「今日的台灣、西藏、新疆等地,都在此時納入中國版圖。」學生輕易地被引發思古之幽情,興起一股天朝上國的虛榮感。 由國家壟斷的國民教育,本來便具有強化民族精神,建構共同體感情,激發國民愛國心的本質,...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陳清池
8 月 11,2012
台灣消失的感恩文化
在台灣話裡有個道地而古老的詞彙「Lo lat」(勞力),即使對台語而言,「勞力」之美就有如夏威夷語的「Aloha」一般,但在今日的台灣年輕一代當中卻不幸失落了。 事實上,我再也想不出任何比「勞力」更具代表性的台語詞彙了。 「勞力」在二戰後國民黨接收台灣之前曾在台灣廣泛地使用,其漢字「勞力」,一如當時台灣的農業社會,「勞力」是最基本的要素。早年的台灣農人並不僱用農工,...
教育文化
,
社會安全
林依虹
1 月 24,2022
【勵馨想想】人生必修的一堂情感課——親密關係民主化
親密關係暴力事件層出不窮 每當親密暴力事件出現在電視新聞、報章雜誌頭版時,往往讓人感到恐懼,深怕一個不留意,自己就成了新聞上的頭條,看著這些怵目驚心的標題,不禁想起前幾年台大宅王張彥文當街砍殺情人後吻屍的畫面,當時許多人疑惑,到底是什麼樣的扭曲情感能使一個人由愛生恨,喪心病狂的對心愛之人痛下殺手? 因為這起重大案件,許多人開始對暴力事件有更多的關注,當時《家暴法》也因此修法,將「...
教育文化
劉紋吟
五月 10,2021
【勵馨想想】停止情緒勒索,別讓親密關係窒息
阿丞與小琍已經離婚三年多,兩人育有一名女兒,阿丞總是以女兒的名義要求小琍照顧小孩、要小琍奔波往返甚至同住過夜,小琍感覺自己不被尊重,只是被當作免費保姆。雖然知道這是阿丞對自己的「情緒勒索」,但她並不曉得該如何停止,只能重複著被勒索的過程……。 情緒勒索(Emotional Blackmail)為知名心理學家蘇珊·佛沃(Susan Forward)發揚的詞彙。...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Pao-Yi Yang
7 月 07,2020
【荷事生非】1930年代荷蘭國家博物館的歷史展示改革:從沙龍式展示邁向編年架構的國史敘事
荷蘭的藝術愛好者總知道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國家博物館也經常成為荷蘭(自2020年起已正名為尼德蘭)在國際上知名的文化地標(筆者先前也曾撰文分享過該博物館的成立過程:國家榮耀的紀念碑:荷蘭國家博物館成立簡史)。 但是,國家博物館的展示敘事,是如何幫助荷蘭國家認同的確立、並進而使該博物館成為令荷蘭人驕傲的國族標的之一呢?...
‹
1
2
3
4
5
6
7
8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