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馨想想】女性因家庭而離開職場的後人生階段——我成為了一位母親,但我還是我嗎?

友善列印版本

我今年八月轉變身分成為一位母親,當時面臨到很多父權體制的議題。在我決定僅請留職停薪半年的育嬰假時,家中長輩驚嘆詢問:「這樣妳不會與孩子不親嗎?」當下我甚感疑惑,為何他們不是擔心男性與孩子不親,更詢問我是否可以請滿兩年育嬰留職停薪,說別人家的母親都是在家帶小孩,沒有在工作的。

身為一位社會工作者,被迫要符合社會所期待的母親樣態,著實感覺到不舒服。我仍依照自己的決定前行,同時感嘆多元社會時代的來臨,卻總夾帶著傳統思維的性別綁架。

我的服務對象多數受傳統思維影響,或是複製原生家庭樣貌與成長經歷,認為男性養家,女性顧家是正常且是唯一的婚姻樣態,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因此離開了原本的職場,全心投入家庭照顧裡,生活與時間皆圍繞著育嬰,沒有工作帶來的成就感、失去與社會的連結、忙碌於家務而鮮少與朋友聯繫、加上娘家保有傳統觀念「嫁出去的女兒如同潑出去的水」等非正式資源漸遠的狀況,導致「家是我的全世界」,若當家庭暴力肆虐,家不再是家的時候,等同世界瓦解,這些受暴婦女是多麼的惶恐無助。

暫別職場的不確定性

所幸我在友善的職場環境工作,請產假與育嬰留停時都很順利,但是諸多職場上的女性員工請產假與留停都會遇到許多困難。畢竟勞基法再怎麼修改育嬰留停辦法,提供生育家庭的經濟補助,來鼓勵民眾生育應對少子化問題,如育嬰留停津貼提升至投保薪資的八成,但對女性而言,在產假後能否回到工作崗位上等最根本的問題上,還是很難給予保障,這也是現代年輕人不願生育的很大原因之一。

舉例而言,當女性員工懷孕,難以如過往有足夠的體力能夠工作時,對雇主來說就是需要「挑事情做」,付同樣的薪水得到較少的產值,且後續若請兩個月產假,雇主就要面臨人力短缺的狀態,更不用說再請六個月有薪的育嬰留停,諸多雇主無法等待這段人力空窗期,更可能為了將懷孕的女性員工辭退,而刻意加重工作量,或是帶有攻擊性的態度,讓懷孕的女性員工忍受不了而自行離職。

我的服務對象珍珍,因孕而婚,孕期仍持續上班,由於懷孕又做服務業有很多不便之處,如無法搬重物、無法靈活移動、容易疲累等。主管認為,都發一樣的薪水卻做比較少的事很不划算,珍珍因而遭到主管刁難,也被同事以訛傳訛,說珍珍的先生分明不愛她,才讓她孕期還需要工作,珍珍因懷孕情緒受影響而易低落,為了自己與寶寶好,所以決定離開職場。

後來,珍珍順利產下了一名女寶寶,但因傳統性別觀念,不是生男寶寶而導致她在婆家中的地位低下,婆家更不斷逼她未來要生男生才行,而先生也陸續向珍珍借錢周轉生意,導致她積蓄被掏空。先生見她已經無法拿出錢來,就開始對她施以經濟與精神暴力,將家中冷氣開關塗上強力膠,藏匿電視遙控器、鍋具、微波爐等生活用品,不繳水電費讓家中斷水斷電無法生活,並且僅讓珍珍每月領取育兒津貼2500元,作為她與女兒的生活費用,她為了照顧年幼女兒,難以外出工作,但入不敷出,只好開始刷信用卡,並累積負債。

直到珍珍來到了勵馨,成為我的服務對象,我們一起討論處理事情的先後順序,並陪伴她找工作與托育資源,所幸珍珍個性謙虛、積極,很快的錄取一份餐飲工作,我們也決定待工作與收入穩定後,再陪她處理負債議題,往她期待的生活方向前進。

我只是想過平凡的生活,怎麼這麼難?

其實有很多想要離開暴力、翻轉生命的受暴婦女,但現實的考驗總是逼退她們。多年沒有工作、沒有收入,過往生活開銷仰賴伴侶,導致自身經濟狀況不佳、沒有儲蓄。她們擔憂工作能力下降,離開家庭付不出房租、無法給孩子妥善成長環境;當她們需要就職謀生時,孩子又無人協助照顧,也付不出托育費用,或是身分不符合補助標準,例如婦女的父母有不動產,但因與父母關係疏離而難以取得幫助。這些受暴婦女成為社會福利的孤兒,最後只好再回到那個熟悉又陌生的暴力家庭,進入了「暴力循環」。

因此當身邊有家庭暴力受害者,千萬不要對她們說「妳離開不就好了」,因為並不是如此容易。試想原本關係很好的親人、伴侶、子女,突然施暴,多數人仍會回憶著彼此美好的時光,願意再給對方一次機會,認為自己可以改變對方。另一方面,也因為離開熟悉的家庭需要很大的勇氣,和面對未來挑戰的心理準備,因為這些因素,才會看見許多仍在關係中掙扎的家暴被害人。

這麼久沒工作了,妳相信自己的能力嗎?

當受暴婦女下定決心想要離開暴力環境,她們期待重新掌握經濟權,回到就業市場,讓自己重拾自尊、權力與價值感。可惜離開職場多年,長年在家育兒做家務的婦女,能力與思維難以跟上科技化時代,求職方式已經由提供紙本履歷改為線上投遞,婦女們不知道如何找工作、自己能做什麼工作、對舊有的工作能力感到質疑,更不清楚如何開啟新生活。

這些對社會事務的疏離感,慢慢抹滅了婦女的自信心,且若沒有專業技能或特別專長,多數返回職場的年資直接歸零,加上年紀已長,便僅能從事勞動力與低薪工作,無法支付自己與子女的生活費用,以及規劃經濟,如保險、儲蓄,老年實在難有保障。

在我的服務經驗中,看見諸多服務對象因家庭離開職場後,放棄過往的目標,全心投入家中,很容易因為親密關係破裂,讓自己的未來頓失重心,加上與社會脫節,從低谷再次爬起會面臨極大挑戰。

現實的是,成功獨立生活的案例並不多,因為生心理受創的個案,在這條復原之路上是很辛苦與難熬的,擺脫困境的方法也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走出來,而身旁的貴人、社工等等的幫助,也只是讓這條路走得稍微容易一點,因為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能改變人生、對人生負責的只有自己。

回頭思考,女性離開職場,成就「男性養家」才是好的家庭樣貌嗎?

傳統思維上,家中經濟全權依賴男性,多數家庭的權力地位便會不自覺由經濟來作衡量,藉由經濟來控制與威脅對方的生活與自主權,讓女性沒有足夠的能力離開或修復這段關係。但其實,男性能夠擁有所得薪資,也都是女性在背後協助掌管家庭,讓男性能夠安心工作才達到的。理論上,家庭主婦的貢獻應該也要算是收入的,但礙於貢獻難以量化,對於做家事能不能作為收入,每個人的認知還有出入,所以難以推行,但絕對別忽略了這些隱形的勞力。

而隨著現在各種物價上漲,雙薪家庭已經漸漸普遍,除了負擔生活所需費用外,許多研究也發現,女性工作可以提升自尊心,並且能在職場中探索價值感與達到自我實現,而女性離開職場,成就「男性養家」的比例已經慢慢下降,而當經濟權力相當時,家事分工如何平衡也變得非常重要。

傳統文化思維帶來許多性別壓力與不平等,包括養女兒就是送別人、一定要生男孩傳宗接代、從父姓等,這些觀點充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要打破確實不容易。但若你在這過程很不適,別認為既有的家庭責任分配是「理所當然」且唯一,不是只有男性才能賺錢提供家中經濟,女性也可以;不是只有女性才需要做家務事、照顧小孩,男性也需要,家是共同創造的,不再因性別而有所限制,每個人都有權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

記得,現在是個可以自由發聲的時代,永遠別忘了自己擁有選擇想要過什麼生活的權力。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