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
文化研究
,
環境經濟
,
社會安全
史努比
7 月 20,2014
【開往台灣的慢船】宥勝談蘭嶼小七的另類視角
蘭嶼小七的新聞最近鬧翻了天,如果我沒搞錯,藝人宥勝和作家劉克襄分別在個人部落格和報紙專欄發表意見之後,這件事才躍上頭條新聞,如雪球般愈滾愈大。非正式的觀察,贊成由當地住民自行決定的比例,遠高於如宥勝和劉克襄等民眾對蘭嶼開設7-11的憂慮。於是,憂慮者反而變成公共輿論砲轟的對象。 先說個人立場,關於這件事確有值得憂慮的理由,但因為對住民自決的支持,我贊成由當地人決定。不過,...
教育文化
,
休閒育樂
克里蘇
7 月 14,2014
足球救國夢是豪賭
日前本屆世界盃四強決賽中,巴西被德國以七比一的懸殊比數痛宰,讓原先期待能夠一路打進總決賽,並再次獲得冠軍的巴西大眾們如喪考妣。原先巴西執政當局寄望於世界盃贏球,以轉移國內人民對於花費了大筆政府預算與人民稅金在建設足球場與週邊基礎建設(但是也幾乎沒有一項完成)的憤怒。但是現在這個如意算盤看來破滅了:巴西執政當局立刻面臨信心危機,年底的選舉看來更是不樂觀。 某方面來講,...
教育文化
混世魔王
7 月 05,2014
台灣的作文題是要學生成為修行者!?
前陣子恰巧有許多關於各國作文風格的新聞,例如法國考題用提問考驗思辨能力(以2014年哲學科文組考題為例): 1. 〈作品是否能訓練我們的感知?〉 2. 〈我們應竭盡所能地讓自己快樂嗎?〉 相較於法國,中國大學高考考題給的是較為明確且必須以正確方向限定論述的題目(以2014年四川高考考題為例): 〈人,只有在自己站起來之後,這個世界才能屬於他。〉(...
教育文化
楊忠時
3 月 09,2014
【時事想想】從「廢除母語教育」開始!
評論連結: 熱門話題-國小應廢除母語教學 有話要說-讓「台灣話」消失 最近報紙上刊登這兩篇社論,看完筆者有些感動,彷彿遇到尋找已久的知音。這兩篇的主旨都是強調:「台灣應該廢除母語教育。」筆者整理了這兩篇文章的論點,我整理成下面兩點原則: 1. 國際化:英語學習是時勢所趨,我們必須和國際接軌。 2. 效率化:母語教育曠日廢時,語言越少,溝通越方便。...
教育文化
茶馬客
2 月 19,2014
我們該有怎樣的歷史課綱?
2014年開春,教育部就給了歷史學界、全台灣高中歷史老師以及學生、家長們一個春天驚雷:將高中歷史課綱以所謂的「微調」手法,援用爭議記載或史料,不惜過度詮釋,以非專業委員強度關山,也要達成主管機關的「歷史教科書必須符合現階段法律」的意圖。此舉一出,抨擊不斷,教育部長蔣偉寧的執政誠信蕩然無存,甚至連其學術信用也搖搖欲墜。 本文在此不擬重複輿論爭議,但擬重新提出思考:...
教育文化
,
政黨政治
蔡宜文
2 月 13,2014
從「不要換掉總統夫人」到「幫夫運」──台灣的配偶政治
2012總統大選,有位詩人問:「百年難一見,你真的,我問你 要把她換一位夠濶的夫人?」,副總統候選人配偶看個猛男秀,候選人本人要出來道歉,開啟了連串不知道是選夫人還是選總統的「夫人牌」大戰。到今日,六都選舉,幾位候選人自己的牛肉都還沒端上桌,夫人們是否幫夫、旺夫就已經躍上前線成為比拚的戰場。 對於浪漫愛與異性戀婚姻有深刻省思的學者蘿拉.吉普妮斯在《反對愛情》...
教育文化
蕭瑟寡人
2 月 11,2014
為什麼有些留學生不能回亞細亞(下)
說到對照組,當我在台灣念高中的時候,因為自己喜歡在課外摸索網頁與程式設計,以致成績不佳。當時我常感到自己身邊的同學只在乎如何升學。當社團、體育校隊、公益等通通被價值觀扭曲成為升學跳板,我會開始覺得自己感到不適。 但我運氣很好,雖然考試和在校成績不甚理想,或許靠著一些課外的活動,我鑽進到了工程第一志願的資管系和物理系候補,讓我日後有機會轉系進入自己想念的資訊科學。...
教育文化
蕭瑟寡人
2 月 11,2014
為什麼有些留學生不能回亞細亞(中)
似曾相識,不是嗎? 對此,我為有此遭遇的朋友們感到不平。但是,我在這邊將直言,告訴你為什麼這種事情會一再重演。 過去幾年我面試過數以百計的工程師與設計師,而在閱讀履歷和實際面試的過程中,我發現台灣人與中國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有個令我難懂的態度,那就是,認為一切跟專業看似無直接關係的事情都不重要。打個比方,我看過很多台灣人寫的履歷,除了實習、工作經驗外,就是列出課表、成績,...
教育文化
蕭瑟寡人
2 月 11,2014
為什麼有些留學生不能回亞細亞(上)
年輕人出國留學,過去幾十年在台灣魅力不減。而畢業後究竟要留在國外發展,還是歸台報效國家,是幾乎所有留學生都會碰到的問題。 由於問題依舊,很多文章如Mr.6的「為什麼我們要回亞細亞」,在留學生圈中流傳已經有五六年了。最近這篇文章又浮出檯面,讓敝人重新開始思考這問題。對於Mr.6,論年紀上算學長,而他這篇文章不無其道理。但是這篇文章似乎只探討了台灣留學生在外與別人格格不入的情況,...
教育文化
,
歷史書寫
張智程
2 月 06,2014
【京都想想】被「歷史課綱」強迫遺忘的「歷史」觀點?──貫穿《大稻埕》與《KANO》的大時代關鍵字:「大正民主」下的台灣主體歷史敘事
今年兩檔本土電影即將陸續上檔,《大稻埕》與《KANO》,這兩部電影的共通性,是兩者同在在刻劃著二十世紀百年台灣史歷程中第一個燦爛的年代,也就是日本所謂的「大正民主」時代。 台灣在1920~30年代伴隨著日本統治而走入近代國家,同時告別過去而轉型為現代社會,資本主義與大眾消費形成、現代國民教育的普及造就出台灣第一代知識分子,市民社會影子也逐漸形成,...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