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教改潰敗二十年,從未深究檢討大考中心

友善列印版本

每當社會對教育失望,看見教改灰頭土臉,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大喊:教育部長下台!教育部長換了一個再一個,變好了嗎?沒有。怎麼就沒人想到,教育部長是誰,也許不是關鍵,至少不是唯一的關鍵──除了歷任教育部長之外,還有什麼是台灣教育體系進步最大的阻礙?

舉手提名:台灣教育的沉淪,它有責任

在此提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它長期擔任大學入學考試出題單位,現在仍主辦指考/學測/英聽。

當然,我沒有資格判誰坐牢或罰金,但是我想邀請更多人一起來看看,它是否有失職怠惰之處。

在我們探討教育體系改良的時候,常常忽略大考中心的角色。它不常在公眾議論之中出現,負責人的名聲也不高,但事實是,他扼住了高中和大學教育體系的咽喉:

  1. 考試領導教學,只有某些科目會考,決定了各科目重要或不重要。
  2. 考試領導教學,考題出成什麼樣子,決定了學生什麼思考的程度。
  3. 考試決定分流結果,考試品質差,使學校科系與學生之間搭配錯誤。

要說它表現得不夠好、失職失格,得有個參照比較對象。我心中的比較對象,是英國的幾個升學考試出題單位:Pearson, AQA, OCR 等(其實不只這三家,但這是最大三家)。

英國的這幾個升學考試單位,都是私人公司,並不是政府單位或公營機構。在運作上,有許多地方和台灣不同。有哪些值得台灣參考、自省的?以下一一道來。

大考承辦業務,應互相競爭求進步

在台灣,高中與大學間的升學大考就此一家,學生與老師無從挑選。如果它的題型很落後,題目很粗糙,學生受害,卻沒有機制懲罰大考中心(而它真的表現不好)。

相對地,在英國的高中到大學之間考試,有好幾間公司的考題可供選擇。若是這間公司的考題出得不好,分數無法反映學生程度,老師和學生下次會選別的考題公司,表現不好的公司會退出市場。

大考需要更多考科,供學生和大學科系選擇

在台灣,大考中心主辦的考試,科目一向不多。從過往聯考,到快要廢除的指考,考試科目大抵上都是十科。在指考的規則中,學生可以依未來要進入的科系進行選考。如果是學測,就只有五科,而且無法選考;也就是說,無論是想讀醫學,想讀藝術、想讀法律、想讀商管…這些學生都考同樣的科目。

在這樣的考試模式下,學生在高中的時候,無法專心深入研究有興趣有長才的科目。而大學科系端,也無法用考試成績細緻地區分哪些學生真的比較有能力與愛好,合適就讀該科系。

相對地,在英國的升學大考,無論是中學升大學預科,或是預科升大學,都有超過四十餘科目,供科系及學生選考。科系可以要求學生選考和該科系最相關的學科,以證明其能力基礎;學生也在中學期間,就開始探索和收攏他的興趣與前途方向。這樣的考制下,有助學生找到合適的科系,也幫助科系挑選合適的學生。

延伸閱讀:在英國18歲就準備進入專業,在台灣30歲還找不到職涯方向,原因是...?

大考需要題型改革,引導教學上更重視深思論證

台灣的考題,除了國文與英文的作文之外,其他科目的題型幾乎是極高比例的選擇題。而選擇題這樣的考試型態,註定了教學上會忽略論證、陳述、開創。唯一正確選項的思維,其實非常不利於開創精神的培養。

英國的升學大考之中,極少選擇題。英國學生 16 歲需參加的「中學普測 (GCSE)」之中,就有大量的論證題。因為是否能拿高分取決於論證題,學校花很多時間教學生陳述論點,並且思考論據。在考試之中,論證題並沒有正確答案,只有批改準則──依據學生回答的深度、完整度、說服力打分數。

延伸閱讀:台灣師生被「正確答案」掐死,長大之後「理盲濫情」一點都不奇怪

大考體質不改善,教育部長下台幾個都沒有用

在戰國時代的魏國鄴城,長久以來有水患,當地人以為是因為河神發怒。所以每當洪氾,就挑選美貌少女投入河中,祭祀河神。當然,從來不奏效。

後來,一位水利專家叫西門豹,當了鄴城首長,他心裡可明白是怎麼回事。當神棍再提出要將少女祭河的時候,西門豹巧計救了少女,並且挖了十二條渠道,最後讓鄴城再無水患之憂。

面對今日台灣的教育大患,寄望於教育部長一個人的天降才智,或者在教改失敗後以之為替罪羊,其實都和兩千多年前的神棍無異。台灣今日教育問題需要解決,需要做的事情不是殺少女,而是挖渠道。需要開挖的渠道很多,其中一條必是升學考試;這條渠不挖開,台灣教育將永遠是災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