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教育文化熱門
教育文化
吳馨恩
8 月 02,2015
慰安婦史論爭:男性本位史觀何時了?
反課綱學生林致宇表示:「慰安婦一定是被迫的嗎?就像性工作者,有可能為了經濟等因素而下海,『你(課綱微調召集人-王曉波)把性工作者看得非常卑賤!』」,對此論調讓我無法接受,當代的慰安婦多半不是被強行擄去淪為性奴,不然就是遭到誘騙而上當,即使真有如林所說是「自願」的,也是帝國主義與殖民剝削/宰制下的結果,當中權力的極度不對等與環境因素,並不可以輕易忽視甚或無視。且慰安婦制度本身就是奴隸制度,...
教育文化
洪嘉宏
8 月 02,2015
混血王子的背叛
電影《哈利波特》中,鄧不利多懷著複雜心緒對石內卜說「Please…」,然後在石內卜掙扎著施出的索命咒中緩緩殞落,在我回憶現身的,不僅僅是鄧不利多桌上那杯他未能喝完的茶,也是反課綱微調學生林冠華被鋼鐵反縛在地的雙手。 「混血王子」石內卜是麻瓜與巫師的混血,哈利波特和佛地魔也都是。我們的血緣混種、文化混種、認同混種,就連宗教與意識形態其實也是混血,純種本來就不存在,試問純種的定義是什麼...
教育文化
沈政男
7 月 31,2015
【時事想想】還沒「光復」台灣 先犧牲了台灣學生:吳思華,不要再當馬英九的打手了!
反黑箱課綱運動領袖之一的林冠華同學在昨天,他二十歲生日的早上自殺過世,消息傳出以後,參與運動的同學們群情激憤,紛紛聚集到教育部,要求教育部長吳思華撤回黑箱課綱,並下台負責。抗議群眾一度衝向立法院,至今仍有數百人守在教育部,要等吳思華前來面對。 昨天林同學過世以後,教育部官員前往探視,出來第一句話講什麼?竟然是借用家屬的話,說林同學素有憂鬱疾患,他的自殺與反黑箱課綱無關。是這樣嗎?...
教育文化
朱真一
7 月 29,2015
讀台灣文學救台灣
最近高中生抗議教育部強行推出違法的「微調」課綱各種活動,深深地感動。非常慶幸我們新一代的高中生,會突破我們老輩的「自我設限」。我這一輩,從小接受大中國教育的台灣人子弟,沒讀台灣的歷史文化,怎會愛台灣為家鄉?因看到黃國昌及柯文哲的演講,鼓勵多讀書,才能充實自己,及多讀書救台灣。在貴刊寫過一文〈我們來多讀書吧 !〉。繼續來討論多讀書如何救台灣。 多讀書不是指讀課本或本行的書,除從小所受的教育外...
教育文化
秦靖
7 月 26,2015
與吳思華部長談「包容」!
班級裡,有位學生時常欺負捉弄同學,打別人的頭一下,隨意地拿別人的東西去藏,等到同學們集體反彈,不讓他走進教室,拒絕跟他一起上課時,他才驚覺事態嚴重性,淚眼婆娑地哭訴同學為何不能『包容』他?這位學生雖然扭曲了『包容』的意涵,倒果為因,但眼淚至少說明他還是有個靈魂的軀體。 反觀吳思華部長,面對反黑箱課綱學生與民眾的不斷地抗議陳情,不理睬就是不理睬,...
教育文化
黃維勻
7 月 25,2015
課綱微調下的國族認同
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提出「知識即力量」,而晚他近四百年的法國哲學家米歇爾·傅柯(Michel Foucault)則認為「知識即權力」,也就是說誰擁有權力,便可以決定何謂知識。 臺灣自解除戒嚴、廢除《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後,學術界也得到解放,教科書更由一綱一本開放到一綱多本,本土化的訴求同樣也影響了高中課程綱要(以下簡稱課綱)的修改。1999年開始實施的88課綱...
教育文化
陳世岸
7 月 22,2015
標售?活化?─嘉義市公所的拆除爭議
七月初由嘉義市政府所發包的「嘉義市舊市政府大樓地上物拆除工程」,近日在地方上引發爭議。此案所欲拆除的標的物,是位於嘉義市垂楊路與民生北路交叉口,區位地段十分優良的舊市政府大樓建築群,當中最主要的一棟,是嘉義市在縣轄市時期興建的「嘉義市公所」建築。市府的計畫是此區建築物拆除後將土地標售,因所在地段價值不菲,市府預估標售所得金額可達10億元。 本案的爭議重點,並不完全在於這棟「...
教育文化
謝宇程
7 月 21,2015
【學與業壯遊】 為什麼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爭搶逃離台灣,而非振衰起弊? ──《大學的藝術》之一
上星期,有三個熟或不熟的朋友,和我說他們最終要離開台灣,到國外工作生活,他們對台灣的未來徹底不抱希望。這三個朋友,都是台灣最優秀的國立大學畢業生。 他們不是特例,台灣最優秀大學培養的畢業生,面對台灣政治敗壞、產業發展停滯、社會頹喪而錯亂,能耐也許足以逃離,但不足以振衰起弊。台灣現在的人才困境,很可能不是欠缺某特定領域的專門技術、知識人才。而是綜合性、前瞻性、能帶來變革與創造的人才。...
教育文化
謝宇程
7 月 14,2015
【學與思壯遊】 英國升大學機制:聯考與甄試之外,截長補短的第三條路
台灣高中升大學的機制,主要分兩種路數,這兩種路數各有缺點。 第一種是聯考聯招,每個人參加一樣的考試,之後統一分發。這樣做的好處是成本低廉,一個分數,可能用來選任何的學校與科系,但壞處是評量方式僵化,沒有在升學考試中的科目就不受重視,無法在紙筆測驗中呈現的能力也被輕忽。 第二種是甄試申請,也就是每個學生送申請文書到特定學校及科系,並且參加面試。這個方式的好處是,...
教育文化
童振東
7 月 07,2015
台灣教育需要「學用合一」,不需要「用學合一」
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2%,如何改善一直是熱門話題。姑且不論這個問題不少成分是準備考試或是不願屈就造成,外界常將問題歸因於「學用落差」,相關文章一直沒有斷過。最常的說法是,科系課程未趕上產業變化,導致青年失業率高。這種講法獲得不少迴響,甚至有些老師表示認同。然而,筆者對此感到憂心忡忡,不得不發表些意見。雖然筆者過去只在大學兼課,工作生涯只在化工業、企業輔導、證券金融業、企業併購等領域,經驗有限,...
‹
…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