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宇程學習背景包括自然科學、商管、政策,最後決定深入研究教育。教育決定了個人生活的樣貌,也決定了國家、社會、產業的整體樣貌。但什麼該決定教育的樣貌?在這個變動的世界中,教育該面向未來,該面向個人生涯,該面向科技、產業、社會變遷。教育不必是關在四面牆中為了學歷填塞,教育該是一場學與業的壯遊。
各種傳媒上,公開或私下的發言,台灣的教授們對「大學生」通常沒有好話。也許有恨鐵不成鋼的因素,也許有「想想我當年」的比較心態,但是我們通常傾向認為「台灣大學生很弱,很差,不努力也沒志氣…」
吳迪.啟南(Ehud Keinan)教授在以色列理工大學授課25年,並且已經在台灣訪問、客座教學超過八個月。當我有機會訪問他,我當然以為他對台灣的學生會有滿腹不滿,或是大談「我們以色列學生多好多好…」
給學生表現空間,他們可以讓你驚訝
吳迪教授對台灣學生的第一句評語就是:「台灣學生極有創意,極為主動認真。」你能想像我下巴掉到肚臍的畫面嗎?
確實,吳迪教授客座任教於台灣大學化學系。但是,即使是台大,許多教授也覺得學生消極被動,一位名教授指責台大醫學院學生上課遲到、吃泡麵、啃雞腿、開電腦看影片…曾經掀起一波爭議,我們都印象猶新。而吳迪教授過去任教的以色列理工大學,是這個號稱世界最聰明的民族、最有創造力的國家之中,最好的大學之一。吳迪教授竟然稱讚台灣的學生,這真是有特別的意義。
吳迪教授說,在以色列和台大,都有一部分學生是消極被動,怎麼樣也喚不起他的學習動力──這件事在其他國家,無論多好的大學,都會發生。台大有這樣的學生,但也沒有特別多。
他接觸台灣大學生的經驗中,絕大多數(幾乎全部)一開始都很緊張,不敢發言,沒有想法,缺乏見解。但是他從第一節課開始,就和學生約法三章:
1. 無論報告或是討論課,我不想聽/看到我已經知道的東西,我不要聽/看到教科書上的東西──我要知道你的想法。
2. 沒有考試。學期末要交出一份「研究提案」,這份研究提案,就決定學期成績。這份研究提案的內容,要和這門課的範圍「生物催化劑」有密切的關連,例如酵素、抗體酶在化學上的運用。
3. 這份研究提案,當然沒有正確答案,需要全然在吸收消化這門課之後發想創造。你可以找我討論,只要事先約,沒有次數上限。
吳迪教授說,一開始,他的學生當然感到非常不習慣。來找他討論的時候,也是僵硬又膽怯。但是當他不斷引導、鼓勵,不斷把學生帶向思考的軌道,許多學生都會在兩三星期之內放開膽子,講他們的想法,大聊特聊,講到得意之處,甚至興奮得快從椅子上跳起來。
後排睡覺學生,也可以甦醒及活躍
其中有一個學生,吳迪教授印象特別深刻,他一開始坐在班上的後排,非常安靜,一言不發,甚至也有上課睡覺。但是經過最初的一個月,兩人有數次交談,他成為班上最有活力,最有想法,最積極的學生。這個學生提出許多觀點與創意,讓吳迪教授常常感到驚豔:「有時候我提出一個想法,他想一想後竟然提出一個更好的想法,讓我都嚇到。」這個學生,是吳迪教授歷來遇過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當我堅持一定要吳迪教授對於台灣學生和以色列學生做出一個對比,他說「兩邊都有不想學習的學生,但是我覺得我過教的那些台灣學生整體而言,可以比以色列學生更有好奇心、更積極、更有創意。」
不過在另一方面,吳迪教授也指出,以色列教育體系設計了一些措施,給學生更大的發展彈性。他說:「以自然學科來說,有些學生的學習速度,就是可以比別人快10倍、快百倍,讓他們都用同樣的進度學習,其實是在壓抑、浪費他們的才能。」
因此,以色列教育當局設立「阿基米德計畫」,以色列學校會從15歲學生之中,挑選對自然學科非常有潛力的學生,讓他們從高中就開始在大學上課,一星期兩天。在高中期間,就修完50-60個大學學分。高中畢業後,這些學生可以延後兵役,先讀大學,並很可能在19歲完成大學學業。
吳迪教授說,「阿基米德計畫」進行至今,培養出許多科學家、工程師、教授、創業家。而他認為,如果不是給他們一個更彈性合適的學習方案/環境,這些人才「可能會被僵化的教育體制所摧毀」。
北韓軍營,或台灣小學?
最後,我們聊到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壓抑和框限。也許這是吳迪教授看到優秀的台灣學生,一開始總是僵硬、封閉、沉默的原因。在這點上,台灣和以色列都有進步的空間。
吳迪教授特別提到一個有趣的小例子。某一次他經過一個國小,這個國小外牆寫了類似「校訓」的大字,而且中英文都有,所以他看得懂:「健康、效率、責任、合作」。他笑著說:「這樣的訓誡和口號,不是比較適合寫在北韓的軍營裡嗎?小學牆上,為什麼不寫上『好奇、想像、創意、發現』呢?」
我又啞口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