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聯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作者簡介
許家瑋
嘉南藥理大學社工系學生,
曾在私校學生自治上走過一輪,
以成為一個善良而勇敢的台灣人為目標努力。
所有文章
時事想想
2018-08-13
統測放榜 私立技專慘況乏人問津
八月,指考與統測的分發在同一天放榜,毫無懸念的統測登記分發再度連曇花一現的機會都沒有,整個新聞的重點都是指考放榜,缺額究竟有多少。 這些年來,只要放榜日,就會有一堆媒體開始找後段班的私立普大校方高層詢問招生的問題。每年都有私立普大缺額破百、缺額30%以上,彷彿破百缺額、高缺額率是個招生慘敗的象徵,但無人問的是,私立技專校院的缺額破百、缺額率超過40%的學校多到爆炸。無論是亞太學院、...
教育文化
2018-07-18
私校生觀點:大學應該整併 漲價不是萬靈丹
高教近年來討論度最高的兩大議題--大學退場與大學學雜費調漲,這兩件事看似不相干,但追根究柢,兩者原意皆是為了提升高教的品質與增加各校所能得到的資源分配。 客觀的數據來看,無論是從教育部統計資料《主要國家之大學生一學年學雜費》或者是大專院校的校數增減狀況,都可看出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歐陸以外)在整體教育結構上出現的失衡與混亂。台灣在高職改制專科學校、專科學校改制技術學院/科技大學/...
教育文化
2016-07-18
報告總統,技職仍是孤兒!
台灣有一句俗語說的好:「行行出狀元」,這個狀元在字典的解釋,是指科舉時代的第一名,而這句的狀元,則是象徵著一個領域中最傑出的那一群人。沒錯,過去台灣從經濟上需要依靠美援,逐漸轉為自給自足、加工出口的經濟成長與奇蹟的過程中,依靠的就是一個「行行出狀元」的心態,撐起了當時台灣的中下階層技術人力需求。那時,是個技職出頭、一技在手勝過閱萬卷的年代。 時光飛逝,...
教育文化
2015-12-22
技職甄試,夢一場!
近日閒來無事,拿起剛拿到的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簡章翻閱,無意間發現一個令筆者啞口無言且氣憤難平的事實。根據簡章所說的日期,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甄選入學的日程是5/23考生們會拿到成績,而5/26的中午一到甄選入學的報名就截止了。 對高職生而言,甄選入學申請學校的考慮時間是三天。考量集體報名學校需要作業時間,通常都會提早收報名相關資料,於是我們得再往前挪一天的時間。筆者掐指一算,完了!...
教育文化
2015-11-22
一場金錢買賣的技職遊戲
技職教育3.0於11月20日發布一則文章,大意是現今證照制度淪為升學、評鑑的工具,而非培養就業能力的一項指標,並以美容美髮科幾乎人人必考的美髮證照為例,訴說現今證照制度的問題。筆者身為高職生,看完文章充滿了無數感慨與無奈,何時,我們的技職教育淪為金錢買賣的遊戲了? 遙想三年前,筆者面臨人生第一個重大的抉擇──資訊科與資處科的選擇。成績滿江紅並對升學制度感到厭煩的筆者,打從國中剛入學不久,...
教育文化
2015-05-07
莫讓技職部落消失
在台灣,有一個體制曾經帶動了經濟的成長,曾經轟動一時,如今卻黯然失光彩。有一群人,整天看到政府官員、企業家甚至是一般民眾,高喊著要大刀闊斧的改革、改善他們不對等的現況,卻未見政府積極、有效的作為。他們隸屬於技職體系,名叫高職生或技職生。 以考大學為例,高職的大學考試全名為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又被稱之為統測。分了電機、資電、家政、商管、餐旅……等共二十大群。...
教育文化
2015-04-03
改回聯考?饒了我們吧!
自從八零年代的教改運動起,臺灣的高等教育走向了一個大眾化、普遍化的全心境界。大專院校的數量多寡是憂是喜,身為高中生的筆者無從得知,也並無資格談起這個充滿爭議的議題。但……,近期李家同教授發表一篇〈不要再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吧!〉,此文一出高教改革的失敗、多元升學的缺失再度被媒體乃至於國人所關注。姑且不論聯考是否較為公正合理,就筆者身為105學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的准考生的立場,我想高聲疾呼...
2015-03-15
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今早醒來,看見新聞報導有人因讀過劉克襄老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而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據說引發許多鄉民淚推,表示認同。讀完該篇文章後,不禁深感哀愁,愁於亂世之中,年輕世代的我們,立足之地是否還能找尋的到,卻亦替八年級的我們,感到擔憂。於是,我想寫〈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我是86年次,17歲,和大多數的年輕學子一樣,整天與書本、電腦以及手機為伍。這代的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