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友善列印版本

今早醒來,看見新聞報導有人因讀過劉克襄老師的〈像我這樣四年級的人〉而有感而發,寫出了一篇〈像我這樣七年級的人〉,據說引發許多鄉民淚推,表示認同。讀完該篇文章後,不禁深感哀愁,愁於亂世之中,年輕世代的我們,立足之地是否還能找尋的到,卻亦替八年級的我們,感到擔憂。於是,我想寫〈像我這樣八年級的人〉。

我是86年次,17歲,和大多數的年輕學子一樣,整天與書本、電腦以及手機為伍。這代的我們,兒時所遊戲的東西也從草木轉為塑膠材質的玩具,但利用紙來摺些船、飛機或者遊戲,應不是難事。八年級的我們,生長在一個科技日新月異、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得的學習資源與六七年級的人比起來,簡直天壤之別。不幸的是,八年級的我們有為數不少的人並不懂得克制3C產品的使用,導致在學習的專注力乃至於意願上,出現了疲乏的現象。

八年級的我們,幾乎都仍處於國中、高中、大學,即便已是社會人士,也應不超過十年。這世代的我們,從小被教導要讀好書、具備迎接未知的能力。這世代的我們,在自我意識方面較為強烈,在過去所認為正確的事物,在八年級生的眼裡,不見得正確。正因如此,許多八年級生堅持讀自己的書甚至不願花心思在課本之中。

前者有人比喻台灣社會如宴席,四五年級生吃了絕大多數的桌菜,六年級的,或許勉強還能吃到菜尾。而七年級呢?他們說,或許他們只剩桌上留下的餘渣。身為八年級的我們,聽聞這樣的比喻,應比吃菜尾的七年級而言,更來得悲泣。八年級的我們,連菜尾都沒有,那吃什麼?或許,只剩餘渣後的廚餘吧。

無論是勞保健保的破產、教育改革乃至於經濟衰退、22K、學歷貶值,八年級的我們都未曾參與,在我們還在受學校教育時,外界餘光掃視過後,以著輕視的嘴臉說道:「八年級的,不好意思,沒你的位置了。」身處在堪稱比戰後嬰兒潮更來得艱困的時代,分食了桌菜的先進們,或許該換個角度觀察如今的八年級,在多元發展的框架下,有多少人在顧及學業、自我之時,不忘去關心這個社會、發展自我的興趣與思辯能力。而這些能力,或許是前輩們在我們這個年紀時不曾思索過,而這,極有可能就是我們未來所擁有的競爭力。

在我看來,八年級的即便力猶未迨,亦會努力的想替自己、他人乃至於社會付出。要說八年級的究竟有何優勢,我想,就只有更樂於接近社會,而非故步自封於書本上吧。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