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內容
編輯推薦
連絡我們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Thinking-Taiwan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Toggle navigation
FB
contact
rss
簡體
小英教育基金會
合作媒體
關於想想
版權聲明
編輯推薦
熱門文章
政策想想
教育文化
環境經濟
財政金融
全球脈動
國防外交
司法人權
媒體觀察
休閒育樂
政黨政治
主權兩岸
中國問題
社會安全
時事想想
想想副刊
文化研究
書評書介
歷史書寫
運動休閒
電影戲劇
音樂藝術
漫談時事
專欄作家
公民平台
简
熱門
首頁
文章分類
台灣教育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謝宇程
10 月 27,2015
【學與業壯遊】 以色列旅台教授:台灣學生能力不弱,缺的是空間——《大學的藝術》之十
各種傳媒上,公開或私下的發言,台灣的教授們對「大學生」通常沒有好話。也許有恨鐵不成鋼的因素,也許有「想想我當年」的比較心態,但是我們通常傾向認為「台灣大學生很弱,很差,不努力也沒志氣…」 吳迪.啟南(Ehud Keinan)教授在以色列理工大學授課25年,並且已經在台灣訪問、客座教學超過八個月。當我有機會訪問他,我當然以為他對台灣的學生會有滿腹不滿,或是大談「我們以色列學生多好多好...
教育文化
陳德愉
10 月 18,2015
【內地想想】 12年國教在鄉下:開往平地的專車、搶破頭的能力分班
早上天色還沒亮,住在水里鄉念國三的阿平(化名)已經起床準備出門上學了。吃過早餐,阿嬤騎著摩托車將他載到水里街上,一群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們睡眼惺忪地站在路邊,「早啊!」 大家互相招呼。一台小巴駛近,孩子們魚貫上車,前往離家40分鐘車程的南投市。這台車,是水里鄉的家長們合包的專車,讓水里的國中生,可以去南投市念以「能力分班」聞名的中興國中。 偶爾阿平睡過頭錯過這唯一的一班車,...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張桂禎
10 月 16,2015
十二年國教下,台灣的「寬鬆世代」?
台灣過去二十多年來,教育改革歷經多次的「天翻地覆」,近年最重大的,莫過於「十二年國教」了。然而十二年國教的上路,一波多折,即便到今日,社會仍存歧見;其衍生的爭議,舉凡會考成績標示,到志願序制度,都在在令學生家長疲於奔命。十二年國教的核心精神在於,全面免試以降低考試壓力,佐以翻修簡化教綱,讓學生能輕鬆學習,進而培養創造力,跳脫填鴨式—似曾相似,如同十年前日本曾轟動一時的「寬鬆教育」(ゆとり教育...
教育文化
張惠博
10 月 15,2015
【政策想想】 台灣好教育:從九年國教、九年一貫到12年國教
台灣教育史上,確實有一些改革與進展,例如:1968年的九年國民教育,一舉讓六年國民教育延長為九年。2004年,更全面推動了九年一貫的課程。此外,經過20年的努力,12年國教終於在2014年上路。 這三次較為大家熟知的教育改革,其正向影響有之,負面問題卻也不少,例如:當年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由於師資缺乏,造成教學成效不良的影響。此外,因是國民教育,原本不準備進入國中就讀的孩子,卻順勢進入國中...
教育文化
,
全球脈動
張桂禎
9月 21,2015
看看美國,省思台灣的大學教育
近來,教育團體召開記者會,並有百位教授連署,其中不乏台大校長楊泮池、總統府資政李家同,高聲呼籲教育部要改革學測制度,將其考試時間延延長至五、六月,並讓學生適性發展─自然組學生不用考社會科,反之亦然。否則,學測僅考高一高二範圍,高中生們透過申請的方式被錄取後,幾乎遊山玩水,不管高三的進度了,對日後大學的銜接是一大硬傷。同時,據台大教務處註冊組轉述,竟有百餘名學生在註冊完就旋即辦理休學,...
謝宇程
9月 01,2015
【學與業壯遊】 打開天窗看黑數,不必在圍城中被卡死 ──高職轉科方案
十二年國教推動已經歷時五年,實際施行已經邁入第二年。任何這麼大規模的計畫,其實都應該伴隨著嚴謹而廣泛的調查,衡量計畫目標實現了多少,還需要哪些後續改善,美好的口號響亮喊完是否成真? 在十二年國教的理念與目標之中,「適性揚才」應該是相當主要的一項,我們也都引頸期盼。台灣教育界抱怨(或是被抱怨),學生無法在教育體制中得到最適才適性的學習,已經不知道有多久了。十二年國教看到這件事該改變,很好,...
謝宇程
8 月 25,2015
【學與業壯遊】 研究所再研究──一個搞死台灣教育的翻譯錯誤
有一個名詞的翻譯失準,對台灣的教育體系產生莫大禍害。這個詞叫做:研究所。 當我在和英國大學生威廉隔海訪談,我覺得非常不習慣。不是因為他的英國腔,而是因為他談高中與大學的時候,三不五時就用到這個詞:research(研究)。直到我忍不住,提出了質疑,或說得更明白點,是想糾正:「等等,你有點濫用研究這個詞了哦,在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教育,你怎麼會動不動就研究?」 威廉一頭霧水地反問:「...
謝宇程
8 月 04,2015
【學與業壯遊】 拜樂高和跑車為師──英美名校組織制度的變革──《大學的藝術》之三
曾經有學生家長和我抱怨,想送孩子出國讀大學,但是研究網站半天,連主修什麼、讀什麼系、什麼學院⋯⋯都看不懂,摸不著頭緒。那時候我還心裡想:不就是國外大學嗎?你英文能力也太差了吧? 後來自己深入了解,才發現歐美大學的組織經營形態,和台灣的大學(即使是台清交成等名校)差別不只一個世代。 台灣的大學,下分學院,再分為科系,如公司或軍隊的科層架構。學生從入學就被編進科系(少數例外),...
教育文化
謝宇程
7 月 21,2015
【學與業壯遊】 為什麼大學培養的優秀人才爭搶逃離台灣,而非振衰起弊? ──《大學的藝術》之一
上星期,有三個熟或不熟的朋友,和我說他們最終要離開台灣,到國外工作生活,他們對台灣的未來徹底不抱希望。這三個朋友,都是台灣最優秀的國立大學畢業生。 他們不是特例,台灣最優秀大學培養的畢業生,面對台灣政治敗壞、產業發展停滯、社會頹喪而錯亂,能耐也許足以逃離,但不足以振衰起弊。台灣現在的人才困境,很可能不是欠缺某特定領域的專門技術、知識人才。而是綜合性、前瞻性、能帶來變革與創造的人才。...
教育文化
謝宇程
7 月 14,2015
【學與思壯遊】 英國升大學機制:聯考與甄試之外,截長補短的第三條路
台灣高中升大學的機制,主要分兩種路數,這兩種路數各有缺點。 第一種是聯考聯招,每個人參加一樣的考試,之後統一分發。這樣做的好處是成本低廉,一個分數,可能用來選任何的學校與科系,但壞處是評量方式僵化,沒有在升學考試中的科目就不受重視,無法在紙筆測驗中呈現的能力也被輕忽。 第二種是甄試申請,也就是每個學生送申請文書到特定學校及科系,並且參加面試。這個方式的好處是,...
‹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