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圖書館學學系畢業,曾擔任記者多年,因為嫁給南投人,從2009年開始深耕台灣的內地,長時間拜訪南投各鄉。一步一腳印,我看見了偏鄉的處境,農村的問題,也認識了許許多多值得尊敬的人—他們在這裡,保持信念,因為對土地的愛,堅持維持著一支燭火點亮道路。
早上天色還沒亮,住在水里鄉念國三的阿平(化名)已經起床準備出門上學了。吃過早餐,阿嬤騎著摩托車將他載到水里街上,一群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們睡眼惺忪地站在路邊,「早啊!」 大家互相招呼。一台小巴駛近,孩子們魚貫上車,前往離家40分鐘車程的南投市。這台車,是水里鄉的家長們合包的專車,讓水里的國中生,可以去南投市念以「能力分班」聞名的中興國中。
偶爾阿平睡過頭錯過這唯一的一班車,媽媽就要請假開車載他去上學,現在阿平國三要留晚自習,沒辦法和同鄉孩子一起回家,於是阿公阿嬤阿姨舅舅全家接力開車接他回家。即使如此,可是阿平的媽媽還是決定要讓阿平參加這個「專車計畫」,每天翻山越嶺披星戴月地,從山裡到平地讀書。
中興國中為了「能力分班」的爭議,數度和教師會槓上,支持能力分班的南投家長們還跑去教師會抗議,鬧上報紙。這個全武行事件,乍看起來是教育界風波,卻意外地堅定了不少家長的信心,因為他們認為「只有這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幫助偏鄉孩子」。
兩年前阿平剛上國中時,是水里、集集幾個附近鄉鎮的孩子們共包一台車「越區就讀」,但是這兩年越區到南投市就讀的孩子越來越多,現在光是水里的孩子就超過40個人,已經可以自己包一台車了。
本該是使孩子們輕鬆成長的12年國教,現在已經成為家長和孩子們的惡夢,都市的孩子們每天奔波在學校和補習班之間,偏鄉的孩子們奔波在前往附近市鎮的路上。
為什麼12年國教搞成這樣?其實只要問家長就可以得到答案。12年國教的關鍵是「就近入學」、「適性教育」,只要問家長們以下兩個問題:「你們是否信任家附近的學校的教育品質?」、「你們是否信任附近的學校可以培養孩子的適性能力?」
家長不信任。越是重視孩子教育的家長,越會花時間去打聽附近學校的情況,就越不信任。而且家長的不信任都是有道理的,因為的確有大問題。
學校的教學品質良莠不齊,在都市由於人力、物力容易取得,差距還沒有那麼明顯,到了教學資源缺乏的鄉間,就天差地遠了。都市學校找英文老師,可以從20個來應徵的英文老師中選出一位,但是在偏鄉永遠都沒辦法留住一位常任老師。
我走過許多偏鄉,參觀過許許多多小學,有小市鎮、鄉村,也有部落學校;自己的孩子唸過都市也唸過鄉下學校。我是一個關心鄉村發展,也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坦白說,許多鄉下學校的硬體環境遠比都市學校好:設計美麗的校園、良好的活動空間,學生少,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更加密切。
鄉村和都市教育真正最大的差別,在教學的心態,以及學生學習的動力。
教育孩子,最關鍵的問題是:「你覺得孩子應該要學會多少東西?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要培養哪些能力?」
如果教學難度是從一到五,在鄉下,我們可能期待孩子學到二,可是在都市,我們會期待孩子學到四。伴隨著這樣想像值的不同,教學內容不同了,考試不同了,老師不同了,學生的生活當然也不同了。這樣的差距,在12年國教施行後,越來越大!
在都市孩子忙著考週考月考這個考那個考時,鄉下學校在辦「青春歌唱比賽」,前三名可以在朝會時唱歌給大家聽。但是當英文課程在固定節數內上不完時,都市學校會拼命加課,鄉下學校卻可能直接宣布這次月考英文不計分了!
孩子真的有必要學到四嗎?其實未必需要。但是,影響更大的是在他成長過程中,大人看待他的眼光,是「你只要做到這樣就好」還是「你要一直追求更好」。
在全台灣早已絕跡的「能力分班」,在南投卻讓家長趨之若鶩,是因為家長們認為,在「能力分班」的「好班」裡,孩子可以得到的是更高的要求,更多的教育資源。在一個教育資源少,缺乏競爭動機的地方,這些都是很稀有的。
能力分班當然扼殺孩子們的童年,犧牲大部分孩子的權益。但是,我能夠理解偏鄉家長的處境,這是在一個惡劣環境裡的小團體自力救濟。
前幾天蔡英文主席公開談到12年國教,「未來的構想是建置雙軌的適性就學區,第一軌是一般的普通高中與綜合高中,從現在15個超大型學區,調整成包含幾所高中之的中型學區,讓學生就近入學。第二軌則是技術類或單科的高中職,譬如海事、農業等,因為招收符合性向的學生,所以學區可以比較大。」
她特別把「偏鄉」的部分提出來,「偏鄉是多重問題的複合,這些區域往往也有經濟、社會、文化相對弱勢,缺乏工作機會,基礎建設相對不足」的問題,所以,「偏鄉教育必須放到偏鄉整體發展的脈絡下來處理」。
12年國教的失敗,關鍵當然是基礎工作──平均優質的高中職,未完成前就倉卒上路。這幾年下來,高中職是否提升了?這一點我們還沒看到,但是偏鄉和都市的國中小教學落差越來越大卻是事實。所以,在展望12年國教的未來之時,我們應該先解決目前發生的問題:提升國中教育品質,讓教育資源平均化。
有沒有認真做事,是可以輕易分辨的。學校的教學成果就是學生,學生表現好不好,老師有沒有認真教,有沒有充分的教育資源,是清清楚楚的。
任何教育工程都不能脫離民情,尤其對台灣人來說,孩子的教育經常是全家族共同的事業。所以,一個錯誤的教育政策,引起的民怨可以推翻一個政府。面對現在已經成為一個爛攤子的12年國教,我們需要的不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是細細的爬梳每個環節,把每個地方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