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想想】 謝謝妳記得我們,可是~

友善列印版本

總統大選投票的前夜,下了一夜冷雨,但是板橋體育場內羣眾沸騰。台上,蔡英文的頭髮已經被浸濕,她的聲音有點啞,但是很清楚,她告訴台下所有群眾,她過去曾在埔里教過小朋友英文的事──他們現在已經長大念大學了,她在台上對他們說:「我要告訴你們,我還記得你們⋯⋯」

她真的記得這些孩子,不是隨便講講,因為就在上一週,蔡英文在公開的演講中,提到了她為經濟弱勢兒童規劃的「教育發展帳戶」,由政府每年提撥15000元,家長或社會幫助另外15000元,一年共存入30000元,先把時間因素等排除,18年就有54萬元,成為他們的教育基金。這個政策的目的,是讓弱勢兒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不讓他們長大後陷入低學歷、低技術、低社會參與度的循環。

當年小英教過的國中生,有一些現在已經上大學了,這些身在偏鄉經濟弱勢的孩子們,念的都是私立大學,都靠學貸在付學費,寒暑假則在便利商店、加油站、餐廳打工,或者上山幫忙種菜賣菜存生活費。長遠看來,「教育發展帳戶」的確可以解決弱勢家庭孩子沒錢付私立大學學費的問題。

弱勢孩子的「經濟發展帳戶」,是一個鼓勵「弱勢父母為孩子的未來存錢」的政策。這是一個立意良善的政策,但是我們來看看它會遇到的問題。首先,弱勢父母有能力為子女存錢嗎?弱勢家庭就是經濟困難寅吃卯糧的家庭,距離存款很遙遠。接著,更重要的問題是,要解決貧困世襲,就要了解弱勢孩子為什麼會不斷陷入經濟困境中?這樣,我們才知道要用什麼方法才能讓孩子們離開這個循環。

普設大學後,30分上大學新聞時有所聞,社會也不再認為「大學」是高等教育了。以前是「考上大學就光宗耀祖」,現在是「非考上台清交政才有就業保障」,這些好大學,都是公立學校,學費低,就業好。弱勢孩童念大學的病徵是他們欠學貸缺生活費,但是,他們陷入學貸地獄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總是考上後段私立大學。

這正是小英想解決的「富者越富貧者越貧」,但是,不幸的是,這樣的惡性循環是越來越嚴重。

前兩週,大學學測放榜,代表頂尖生的滿級分生,全國共有138人,私校滿級生比例從去年的19%暴增到26%。明年是12年國教第一屆學生上戰場,許多人預估,私校畢業生佔據好大學的情況會明顯。全台灣的父母都看得到這個趨勢,這逼迫所有「小康以上」的家庭,把孩子送進私立中學。去年三月台中一所著名私校招生,竟有6000個小學生報考,因為報考人數太多,還分成台中、彰化、南投等六個考場,蔚為奇觀。

這個情況是怎麼發生的?一開始,是12年國教改來改去,讓家長沒有信心,寧可把孩子送進六年一貫的私立中學。在「自由化、多元化」的呼聲下,私立中學是否「教學多元」了呢?結果完全不是。「教學嚴格」的私中,以「六年一貫升大學補習班」大獲全勝。今年大學學測作文題目較難把握,滿級生人數下降,台北市延平高中滿級生卻逆勢成長,校方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這是因為他們有加開「作文加強班」。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孩子的作文分數是可以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花錢上課」訓練而來。

而在公立學校,根據台師大助教授林宜真的研究,有87%的老師認為,12年國教會使學生程度下降。這種情況,在越是偏鄉弱勢,競爭壓力愈小的地方,越是嚴重。能力夠的家長憂心學生在學校學習成效不佳,還可以送孩子去補習班,弱勢生則連這個管道都沒有。

而且,在家長關注學習的家庭,孩子們有比較強的學習環境,養成好的讀書習慣;但是在父母都忙於謀生,甚至是家庭功能不健全的弱勢家庭,連這最後一道的學習壓力線也崩潰了。

很多人提倡「快樂學習」,但是這是一句很需要解釋的話:知識使人快樂,但是得到知識,需要一個追尋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需要紀律的、辛苦的,當你通過了這個過程真正得到了知識的金鑰匙,可以自由自在的在知識的領域內思考和創造時,才有真正的快樂。但是,在得到金鑰匙前,學習的過程是充滿壓力的,那是一種追求的壓力。就像我們想要感受海明威的作品,就必須好好地背英文字母學英文,這就是一種追求的壓力。

「錢」、「課程」、「學習壓力」,是弱勢、是偏鄉孩子們最缺乏的東西,因為這些都是資源。於是,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越來越嚴重的惡性循環:弱勢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乏資源,也缺乏家庭和學校的學習壓力,學習成就低,等到考上了私立學校後,又陷入經濟壓力中。

當前的教育政策,就是一個「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政策。用加分、繁星計畫上好大學的孩子,是弱勢孩子裡少數中的少數。多數的弱勢孩子就一直在這樣的結構裡掙扎。

與其在他們考上貴鬆鬆的私立大學後,再想辦法給他們經濟上的幫助,何不在國中、高中時期,就給他們更多的教育資源?更多的學習成果要求?讓他們在找到人生方向前,打好學習基礎。

台灣一年有20萬個新生兒,估計有一萬個孩子屬於弱勢,需要幫助。要點亮他們的人生,需要很多很多的燈,我希望,「經濟發展帳戶」只是第一盞燈而已。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