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不能做的事!】你不能認識台灣

友善列印版本

台灣現在是完全自由開放的社會,只要不違法,大家可以隨心所欲做想做的事。不過在國民黨戒嚴統治時期,很多現在看來理所當然的事,當時統統都不准做。例如曾經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你無法從課堂上認識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地理,直到解嚴10年後的1997年,台灣歷史、地理才在國中的「認識台灣」獨立成冊,高中則遲至2006年才有獨立成冊的台灣歷史教科書。

以往在國民黨的大中國史觀下,台灣的歷史、地理教育,全都在認識中國,而遭諷刺「地理教的是歷史,歷史教的是神話」。

不只中學教育很難看到台灣,就算在學術領域,以研究台灣為主題的博士論文,要到1982年才出現(許雪姬,「台灣的綠營」)。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台灣史研究,則是放在中國化(內地化)的思考下展開,且將福建、浙江、台灣視為同一區域進行現代化發展的研究,只因清帝國的閩浙總督轄區,就是閩、浙、台。

在那個年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台灣的存在完全就是在點綴中國史。出現的場景不外乎:清帝國將台灣收入版圖、清帝國在自強運動的脈絡下建設台灣、台灣因甲午戰爭割讓給日本、台灣在抗戰勝利後重回祖國懷抱、台灣成為復興基地等。

教科書開始全面改版、轉向本土化,已是解嚴多年後的事。首先是教育部在1994年修正「國民中學課程標準」,作為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前的過度階段;並將歷史、地理、公民各挪出一堂課給「認識台灣」歷史、地理、社會篇,成為補充教材。經過3年的籌編,「認識台灣」教科書在1997年9月開始使用,為首套獨立成冊的台灣歷史、地理、社會教科書。

而這樣的作法引發統派人士的強烈不滿,包括王曉波、尹章義、王仲孚、蔣永敬、陳昭瑛、潘潮陽、黃麗生等學者,結合李慶華、中國統一聯盟等政界人士,全力批判「認識台灣」媚日、分化族群、搞台獨。

高中則在教育部於1995年修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後,也大幅增加台灣歷史、地理的比重。

而在九年一貫課程於2001年9月試行(89年九年一貫暫綱)、2004年9月全面實施(92年九年一貫課綱)後。教育部先針對前3年的試行階段推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暫行綱要」(95暫綱),其中歷史課程之部分,提出台灣史、1500年以前中國史、世界史的三層架構,首度在高中課程讓台灣史獨立成冊,並於「由近及遠」與「詳今略古」的原則下,大幅增加近現代史的篇幅。

此舉再次引發前述親中陣營的強烈反彈,但已擋不下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改革。

不過在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任後,早於陳水扁總統任內公布、正式銜接九年一貫課程的98課綱(原定2009年9月實施),馬上就遭到新任教育部長鄭瑞城喊停,宣布延至2010年實施,且須重新審定國文與歷史兩科;且委由王曉波主導,在2010年重組歷史課綱小組。

原本在「95暫綱」、「98課綱」,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占比皆為「1:1:2」;王曉波無法撼動台灣史獨立成冊的基礎,所以藉由壓縮世界史來加重中國史,將比重改為「1:2:1」或「1:1.5:1.5」,並在台灣史大量夾雜大中國史觀。

相關作為經台大歷史系教授周婉窈揭露後,引發譁然。最後在全國高度關注下,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重僅改為「1:1.5:1.5」,也未將台灣史直接上溯至三國時期,通稱「101課綱」。

然而,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卻在2012年4月,向教育部提出由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領銜的「民眾意見書」,直指課綱不夠親中。教育部長蔣偉寧再找來前述抨擊「認識台灣」的王曉波、陳昭瑛、潘朝陽、黃麗生等10位非台灣史學者,組成「檢核小組」,假「微調」大幅竄改台灣史課綱;蔣偉寧同時還聘用張亞中出任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審查各版本教科書。

就在教育部於2014年強行通過微調課綱後,引爆台灣社會全面反彈,最後在高中生林冠華自殺後急踩煞車。教育部趕緊於2014年8月成立諮詢小組,納入各領域的歷史學者與中學教師,全面檢討微調課綱;結果教育部所謂的17項爭議,有12項直接改回「101課綱」,僅1項維持微調課綱之論點。

所幸,在蔡英文政府於2016年執政後,立即廢止微調課綱,並重組教課程綱要審議委員會,重新審定十二年國教課綱。預定在2019年9月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課綱,高中歷史課程之部分,中國史比重改回1冊,並撇除中國天朝史觀,導入全球互動的系統思考。

不過這樣基於台灣主體性與專業的歷史課綱,已遭逢親中派人士強烈反對。不只有親中派學者痛斥這是「穢史」,並發起連署,醞釀透過公投恢復大中國史觀的歷史教育。多位國民黨政治人物也揚言,未來重返執政後,一定會改回與中國文化緊密連結的課綱。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