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想想】從內地發現台灣新動力

友善列印版本

這次台北國際書展,我和新書「思辯」的作者黃益中老師,在想想論壇的迷你沙龍中有一場對談。來自深山內地的我,與在台北帶領同學們反課綱的黃老師,一個在農業偏鄉,一個在都會,是二個不同的世界;這場對談,就是一個「討論不同」的對談。


 
這正好點出了這個專欄的初衷,從我寫這個專欄開始,我一直嘗試的,就是去尋找一種閱讀「不同」的方式,在這裡,「不同」不是一種區分你我的方法,而是一種彼此映照,互相連結的方式。現在,我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心得。

什麼是「不同」?在媒體上所呈現的南投,不外乎是有著日月潭、溪頭這些國際級景點的「觀光勝地」;或者是媒體上「偏鄉教育資源不足」、「南投縣府遲發薪水」的新聞。而對於南投來說,反課綱是一件非常遙遠的事情;去年反課綱議題遍地燃燒時,只有這裡沒有任何火花。現在,全台灣都在反省「國父遺像到處掛的意義在哪裡」,南投縣也是唯一跨年晚會還有升旗儀式的地方:國旗大進場時,台上載歌載舞的歌手尷尬的中途停下來,站得筆直地唱國歌,台下的南投年輕人們雖然有點愕然,但是也都理所應然地跟著唱,大家的想法是「忍一下就可以繼續聽歌星唱歌了」,沒有人覺得有問題。
 
不同的日常生活,不同的人生想像。不過,我們都是台灣人,這片土地由山到海把我們連結了起來。而這就是我們閱讀的開始。

在全球化、互聯網的時代,任何新產品一生產出來就被大量製造、複製、仿冒,任何新訊息一發佈就被快速傳布、分享、再製。資訊的分享、製作的成本不再是問題,於是最稀有的東西變成了原創力。雖說網路把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但是我們更渴望透過旅行,透過閱讀,透過消費,去感受「異國風情」,尋找不曾經歷的經驗。

新的經歷、新的理解,就是產生新訊息新創作的動力。
 
這些「不同經驗」源於何處?在我看來,這種最有價值的創造動力有二:一是本地,來自土地,不可能移轉。二是差異,包括性別、種族、階級,甚至中心與邊緣這樣位置的差異。而「內地」就是這樣的位置。
 
透過「內地想想」,我試圖探尋「本地的」──在地農業、地方風情,它們真正屬於台灣。台灣土台灣山,台灣風台灣水,就是可以長出這些東西,是外國人模仿不來,是台灣走向世界的憑藉;比如說,觀光,觀的是地方風土人情,來南投玩除了看日月潭,又何嘗不是來「看南投人」,旅客能不能感覺到這裡和其他地方不一樣呢?寬厚保守忍耐,世世代代與山同在的農民性格,就是地方魅力。
 
我也閱讀「差異」,城鄉差異、種族差異等等,有時候,這些差異,在城鄉會有完全不同的結果。舉例來說,南投縣外籍配偶的比例很高,越是偏僻鄉越高(山地鄉除外),但是,在這些欠缺青壯人力的地方,她們成為家庭重要的支柱,維持了農村社會,所以,在南投,幾乎每個南投人都認識幾位撐持門戶足擔當「母儀式範」的外籍配偶,講起外配人人豎起拇指稱讚。
 
至於偏鄉的困境,都是與經濟發展連結的。經濟弱勢、年輕人出走,南投縣人口年年減少,就已經說明了這一切。弱勢需要救濟嗎?如果內地的經濟弱勢是因為地方產業弱勢(農業),那麼它需要的就不是救濟,而是把這裡當作一個可以發展的基地。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對新政府的建言是:

一、內地教育在地化、多元化。如發展農業、觀光科系,在地產學結合。
二、完善國土規劃,發展強勢農業。將農業納入產業發展之一環,完成國土規劃,建立農業產業目標,讓農業成為有競爭力的產業。
三、重視環境保護。當前南投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空污問題,這是區域治理的一部份,需要中央政府居中協調解決。

一個台灣,很多個世界。內地是大家可以來觀看、學習不同的地方,而中央政府可以為內地做的,是把它當作台灣還沒有開發的新動力產業,培養人才,妥善規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