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線想想】序言:半線,見與不見

友善列印版本

這是「半線想想」開幕的第一篇序言,「半線」是以前彰化市的地名,所以有時候會用「半線」來代稱彰化。

在想想論壇開一個「半線想想」的專欄,其實讓我猶豫了非常久。對我而言,彰化是文化的沃土,是很多在地的老師前輩們,竭盡心力地書寫了大量的文史作品,耕耘出豐富細膩的文化風景。我此時再插嘴寫幾篇文章,好像也只是來刷存在感與攪局而已。

但後來想想,就是這樣的攪局,好像也會有一點意義:

我們過於習慣「彰化縣」這一個政治區域上的概念,但他其實不是一個嚴謹的地理區域(之後會再詳細討論),也不是整齊的、有核心的文化區域。或許很多地方學已經把這塊土地探索透徹,但除了撰著方志與抒懷鄉愁,我們好像少了很多批評或解構的材料,去質疑、挑戰,甚至重新理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諸多現象。或許就連批評的方法論,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一如此文。

現在流行「地方創生」這個概念,但是如果連「地方」是什麼,大家都莫衷一是,那到底要創生什麼?地方就是有地方選舉的台灣省轄區嗎?(沒錯,彰化縣目前還隸屬於台灣省底下)有民選選鄉鎮市長的就是地方,官派區長的就不是地方嗎?

如果我們都還沒有辦法懷疑「地方在哪裡?」那又如何談論後續的改變、又要動手翻轉什麼呢?

所以,如何打散和絞碎「彰化」這個概念,然後重組、並且再現?這是我一直很感興趣的事情,我想要透過接下來幾篇文章,從人物、歷史、產業到環境,跟大家一起來重新探討「彰化地方」這個奇怪又有趣的議題。

彰化不美麗與超哀愁的誕生

首先,「半線」這個地理名詞就很有趣,因為半線一方面有「台灣縱貫線的中點」的意思,從彰化走縱貫線到台北大概是180公里左右,到高雄也是180公里左右;彰化市到海線的鹿港是15公里,到山線的霧峰差不多是18公里左右,所以對一百多年前的台灣人來說,「半線」可能是一個地緣的概念。

但,半線應該有不一樣的理解,就是它其實清朝時期,漢人對平埔族「巴布薩」(Babuza)的譯稱。漢人用漳泉金廈一帶的語言來說Babuza,聽起來就是很像「半線」(Puànn-suànn)。Babuza人及其鄰居,曾經在大肚溪流域建立過一個「大肚王國」。從荷蘭、明鄭到清朝時代,歷任政權都跟大肚王國有過激烈的衝突,結果就像現在這個樣子,Babuza人遭到外族屠戮,大肚王國也灰飛煙滅,現在只剩下地名而已。

所以半線一詞,其實是過去台灣開發史上,隱藏著的、被遺忘的殖民與掠奪的象徵。在這裡,半線就不該只是地理名詞了,而是一整個文化族群的毀滅與失落。

這就是彰化的誕生,非常不美麗也超哀愁。彰化本身是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北面是有著豐沛水源的大肚溪平原,南方也是肥沃的濁水溪平原,這兩座沖積扇從八卦山兩端發展,延伸到西岸的濕地,加上氣候適中,可以說是台灣最富庶的區域。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彰化西岸的鹿港會有「一府二鹿」的說法,因為鹿港在淤積之前,就是中部從山線到海線的物產流通港口,從早期的鹿皮貿易,到後來興盛的茶、糖與樟腦貿易等等,造就了鹿港的繁華盛景,也是彰化平原盛極一時的佐證。

但可惜的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由於坐擁如此龐大的天然資源,也變成了權力爭奪的核心區域。從過去平埔族大肚王國跟歷任移民的衝突,到清朝時代的漳泉及閩客等族群械鬥,經過日本殖民的剝削統治,直到戰後國民黨籍地方派系的鬥爭聯合,都讓這塊土地上沾滿鮮血,累積了一層深厚的黑暗歷史。豐富的天然資源反而變成了暴力的根源。

這是為了解釋:彰化平原的人口將近130萬人,論字排輩,也算是台灣「第七都」(僅次台南市的188萬人)。而且彰化人口並不都是集中在都市地區,各鄉鎮人口密度也是非常的,以台灣省各鄉鎮市人口密度來看,前三十名,彰化就佔了十二席,人口分佈相對於其他台灣省縣市而言,是比較密集且均勻的,可見彰化平原在背景上,是有很獨特的條件。

雖然有著這麼多的天然優勢,為什麼後來中部地區的政治經濟發展,都集中到較晚開發的大墩地區(舊台中市範圍)?而彰化卻沒辦法形成自己的核心區,以致於近年人口甚至出現外移等衰退現象呢?除了日本人有意將政經中心北移至大墩,還有其他的因素影響了彰化的發展嗎?

這也是我們一直都想問的問題,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彰化變成了今天尷尬的發展狀況,既不是都會區,卻擁有眾多且稠密的人口;看起來是農業縣,但卻跟隔壁的雲林、南投不一樣——彰化是台灣中小企業最多的地區,裡面不乏諸多產業的「隱形冠軍」,舉個例子,全台灣有七成的「夾娃娃機」都是來自彰化的工廠。這樣子的現象,又要怎麼理解呢?

下一回,我們就先從彰化特殊的行政區域演變來討論,看彰化為什麼會變成今天的彰化?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