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文想想】走讀高雄,情深美濃:拜訪鍾理和的大地書房

友善列印版本

美濃的黃蝶翠谷,每年大約夏天的時候,都會有大量黃蝶出沒。

通往黃蝶翠谷的路上,有座朝元禪寺,禪寺對面有一座小山丘,像頂圓圓的帽子。於是當地人叫他「笠山」。笠山對面有一間小小的文物館,叫做「鍾理和紀念館」,平常時候沒什麼人,偶爾會有一些遊客尋路而至,看著遠方美濃平原的美麗景緻,在樹下聊天乘涼。

鍾理和也喜歡樹,他平常習慣搬一套簡陋的桌椅,在樹下寫作。但他身體一向不是很好,年輕的時候染上了肺結核,所以無法工作,家裡的大小事務都要由妻子鍾平妹一手包辦。但鍾理和心底一直有一個文學的夢想,在1950年代,文學要發表非常困難,特別是一個來自農村的台灣作家。鍾理和一面拖著虛弱的身體,一面埋頭寫作,而寫作是難以維生的,家裡一貧如洗,兒子鐵民又罹患重病,使他憂心不已。而鍾理和的哥哥鍾和鳴是在白送恐怖當中被槍決的政治犯,因此整個家族又都壟罩在政治的高壓氣氛當中。

某一次,鍾理和獲得了一筆來自《野風》雜誌的稿費,但這筆稿費要到高雄市區去領取。當時美濃要到高雄市區很不容易,他算了一下,稿費跟來回的車錢差不多,還要耗去一整天的時間,最後就乾脆放棄了。

後來鍾理和雖然因為《笠山農場》獲得了中華文藝獎金,在當時算是一項殊榮,獎金對於經濟困難的鍾理和來說,也算及時的援助。但是不知道什麼緣故,中華文藝獎金並不打算幫鍾理和出版小說,原稿也不願意歸還。又急又氣的鍾理和不斷對外求援,最後才把原稿還給他。不過鍾理和一直到1960年去世之前,都沒有辦法出版《笠山農場》。

就在這樣心力憔悴的狀況下,鍾理和仍奮力寫作,一面對抗病魔,一面潛心修改他的小說〈雨〉,終於不支倒地,吐血身亡,年方44歲。死前桌上還留著〈雨〉的草稿。

鍾理和過世之後,他的文學朋友們如林海音及鍾肇政等人覺得非常難過且遺憾,於是大家一起湊齊經費,幫鍾理和出版了全集,協助鍾鐵民到台北讀書。後來在1983年,眾人在笠山山腳下,集資興建了鍾理和紀念館。是台灣第一座由民間自力興建的文學家紀念館舍,籌備期間還引發了政府的關切,派警察向鍾家施壓。

所以,如果要談一名台灣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那我想會是鍾理和吧。一方面是鍾理和寫下了百年絕唱的「農村愛情故事」(請想像以山歌對唱的偶像劇),也就是他的成名著作《笠山農場》。這部小說以鍾理和父親種植咖啡的農場為背景,描述與妻子鍾台妹相戀的故事,他們兩人因為有同樣的姓氏,在傳統觀念中是無法成婚的,後來在親族反對之下,只能雙雙私奔到滿州國。《笠山農場》也被改編為電影《原鄉人》,由李行導演,秦漢及林鳳嬌主演,重新詮釋傳段美麗的愛情故事。

另一方面,鍾理和的文學人生只有短短的40多年,充滿挫敗與挑戰,卻仍然堅持寫作不輟,代表台灣文學充滿韌性的精神,就算被壓抑了數十年,文學的靈魂還是屹立不搖。特別是鍾理和〈故鄉四部〉,共四篇短篇小說,描述戰後鍾理和及鍾台妹從滿州國回到台灣,看到故鄉歷經戰火摧殘,荒涼而滄桑的景象,小說裡脫去了浪漫的色彩,將戰後最艱苦的農村景象描寫出來,甚至批判了鄉親們因傳統信仰,放火燒山的愚昧行為。

這是我們從未見過的美濃,官方紀錄不可能出現的美濃。因此鍾理和雖然早逝,但他的文學與美濃同聲共息,紀錄了當時農村的真實樣貌。而他的兒子鍾鐵民也繼承父親的文學志趣(雖然鍾理和不希望鍾鐵民再踏上寫作這條路),以親切的文筆,書寫故鄉美濃的各種故事。例如鍾鐵民寫耕牛的故事,寫〈約克夏的黃昏〉,以一隻種豬的口吻,紀錄美濃當時家庭養豬面臨的問題,讀來活潑有趣,但又可以看見當時農民艱苦的處境。

鍾鐵民傳承父親的精神,不只是在文學方面。1990年代,美濃人得知笠山及黃蝶翠谷上游要興建美濃水庫,供應給高雄的工廠使用。因為水庫就在美濃平原上方,未來如果水庫洩洪甚至崩壩,家園可能一夕之間就會滅頂,所以鍾鐵民及美濃人非常憂心,集結起來向政府提出訴求。不過當時興建水庫是國家政策,又才剛剛解嚴,威權的遺緒仍然留存,要推翻水庫的政策難若登天。美濃人努力了十年,鄉親們無數次搭著夜行巴士,到台北街頭抗議,行動不便的鍾鐵民也伴隨鄉親一起北上抗議。

而反水庫運動也催生了美濃的社區意識及文化培力,鍾永豐等青年返鄉進行社區工作,而當時就讀大學的林生祥,也拿起樂器,組成了「交工樂隊」,融合反水庫運動及客家文化,寫下了〈我等就來唱山歌〉等歌曲,傳唱至今,為台灣獨立音樂史上最有爆發力,卻又最溫柔的樂曲之一。

如今,美濃已經不再是鍾理和筆下的苦悶鄉村,也不是鍾鐵民描述慘澹經營的農村風景,美濃人擋下了水庫,青年們也找到了一條返回家鄉的路。現在每年在黃蝶發生季節過後,美濃人都會舉辦「黃蝶祭」,這個祭不是季節的季,不是要舉辦觀賞黃蝶的活動,而是在黃蝶消失之後,祭祀祖先、告訴祖先說美濃人守護了家園,同時也保護了黃蝶翠谷的環境生態,也希望告訴下一代不要忘記當年反水庫的意志,將理念傳承下去。

而近年來,美濃也面臨了經濟轉型,尋找新的出路。每到冬天的時候,許多遊客就會前來美濃來「拔蘿蔔」。美濃的小蘿蔔短小白嫩的根,淺淺長在土裡,從葉子輕輕一拉就可以整株帶起,不用像童謠一樣辛苦地「嘿呦嘿呦拔蘿蔔」。許多農民會開放自己的蘿蔔田,讓家庭遊客們自行採摘,連小朋友都可以輕鬆地收穫滿滿。

原來「白玉蘿蔔季」是美濃新興的冬天活動,原本美濃人在第二期(6至10月)的稻作收成後,就會在田裡種植一些菜葉根莖的作物,稱為冬季裏作,白玉蘿蔔是一種,大多是種來自己吃,蘿蔔可以醃製成各種美味的醬菜。

不過冬季裏作經濟價值最高的作物是「菸葉」。在菸酒專賣制度的年代,菸酒公賣局會跟美濃人契作菸葉。於是到了冬天,美濃田間滿目望去,都是綠油油的菸田。菸葉適合在乾燥涼爽的冬季種植,採收之後,也需要很多勞動力去處理菸葉,於是大約農曆過年前後,幾乎所有的美濃人總動員,組成「交工」的互助小組,大家在田間及菸樓裡忙進忙出,要將鮮嫩的綠葉烤乾,隨後繳交到菸葉輔導站給公賣局的人收購。

如此繁忙的景象,現在已經看不到了,因為台灣加入WTO的關係,已經不能再由政府專賣香菸,所以連帶菸酒公司也漸漸不再契作菸葉。失去菸葉的收入後,美濃人積極地尋找替代菸葉的作物,所以原本不起眼的白玉蘿蔔,一躍而成了新的休閒農業的主角,透過白玉蘿蔔季,把遊客帶到田裏採收蘿蔔,不但帶動了地方產業生機,也促成了城鄉之間的交流。

今日,遊客們如果到美濃來,除了品嘗道地的客家美食,例如粄條、封肉及醬菜;走讀著名的文化地景如敬字亭、瀰濃東門樓與獅子頭水圳(如果有認識當地人,可能還可以帶你玩水圳的漂漂河);參觀農民用心栽培的白玉蘿蔔、橙蜜香番茄及木瓜園;更別忘了再往山上走一段路,來到黃蝶翠谷及笠山拜訪鍾理和紀念館,看看鍾理和珍愛的這一片土地,以及他那堅韌的生命故事與精神。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