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想想之二】德國聯邦議院選制

上篇討論完梅克爾的施政風格後,這篇我們來談談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的選制,由於現在的台灣國會跟德國同樣都是兩票制,因此德國選制如何運作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二戰後的德國在選擇選制時,有幾種制度可以參考。一種是如英國、美國的相對多數制,贏者全拿,這種制度的缺點是如果投給落選者的話,那張票就等於無效。第二種是如法國的絕對多數制,一樣是贏者全拿,但要超過50%的票數才當選,通常需要兩輪投票。第三種則是完全比例制,這種制度的好處是所有的投票都會被反映,但缺點是可能常會需要組成聯合政府,施政效率跟結果較差。另一個缺點是,可能會造成一些極端小黨都有辦法進入國會,形成如威瑪共和時代的問題。

多面馬英九:溫良恭儉讓?暴走少年+恥辱的代名詞!

清晨六點左右我在河濱自行車道慢跑了兩公裡多時,傳來兩位騎自行車的女士大聲討論馬英九鬥王金平。很訝異,這是我清晨跑步第一次聽到運動的人在談政治!可見這次九月政爭有多震撼。

這個總統每天都在製造緊張,讓人民無法安心生活,到底一個頂多當到科長的料的人,如何一路騙到當總統?

如果從溫良恭儉讓這個假面來看,他應該從小就懂得取悅別人,賺取舒適的生存,而不斷地變換各種面目取悅別人,最後則不知哪個面目是自己。沒有主體性,就無法從別人角度思考,無法推己及人,也因此無法有同理心。

同時因為長相「斯文」,體型不錯,在第一印象上取得優勢,所以取悅別人獲得別人好感與讚許的同時,自己也感覺良好。別人喜愛,自己也感覺良好,兩相加乘無往不利,在累積相當資源後,也讓他越來越認定自己是溫良功儉讓典型儒家道德傳承者的形象。

【德國大選想想之一】梅克爾的施政風格

德國即將在9月22日舉行大選,根據 Electionista在9月15日所做的最新民調,一般認為現任總理梅克爾所帶領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CDU)跟其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 CSU)將可取得約40%的席次,而因為德國的選制是排除政黨得票率不到5%,或是區域議員不到三席的小黨,因此可以組成執政聯盟的門檻約略高於45%。以這樣的門檻看起來,雖然現在共組執政聯盟的自民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 FDP)聲勢偏低,但加總要突破45%門檻並非難事(當然跟其他政黨重組執政聯盟也是一個選項),因此梅克爾要續任總理的機會頗大。藉著德國大選的機會,我們來看看梅克爾可能獲勝的原因,以及許多人已經探討過的,台灣國會選制問題。

【週日想想】夢想的三百公里

讀吉田修一的最新小說《路》,有一種特別的感受。像是高鐵試車的段落中,整個車廂的人心理都吶喊著「跑呀!跑呀!跑呀!」的情景「車廂內爆出歡呼和掌聲。以各自的語言互相稱讚彼此工作的話語,四處響起」。這些段落,都讓我想起那幾年,高鐵似乎是一片低迷的社會中,唯一一件讓人興奮的事情。

那是社會蠕動不安的幾年,從99年開始,台灣社會就充滿了躁動的氣氛,似乎期待著某種改變。我還記得當時一位好友在學校走廊被撞掉了書包,散落一地的書本中居然有一張國民黨黨證,他急切而害羞的在同學的訕笑中解釋著,「這是我爸叫我辦的啦」。那時候,加入國民黨好像是一種很恐龍的中古時代行為,果不期然,第二年的選舉中,政黨隨即輪替。

【時事想想】失智但有愛

每年九月是世界失智症月(更早以前是將9月21日訂為失智症日),許多國家都舉辦了宣導活動,喚起政府與民眾注意失智症的防治與照顧。每年九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都會發表世界失智症報告書,今年的主題是「照顧的旅程:失智症長期照護的分析」,他們提出的建議整理起來有底下幾項:

主要建議

●國家失智症計畫:政府應將失智症列為優先項目,擬定國家失智症計畫,整合醫療與社福。

●國家長照何去何從的辯論:應舉辦全國失智症長期照顧辯論,就長照的架構、財源、政府家庭與私人部門之角色分配,凝聚共識。

輔助建議

●監測失智症照顧與支持的品質:監測系統應到位。

●確保自主與選擇:照顧資訊應讓所有患者與家屬取得,他們的聲音應該被聽見。

●醫療與社福系統整合,設立個案管理人。

●醫療與照顧人員充分訓練。

●珍惜第一線照顧人力,家庭照顧者須給予報酬,改善有給職照顧者的給付與工作條件,在疾病早期即提供照顧者多層面介入(支持、教育、訓練)。

●安養院仍是長照重要一環。

積非以成惡--對於馬王政爭的一些想法

人是處處充滿極限的生物,永遠無法全知全能,因此,任何人為設計的東西必定存有缺陷。這些缺陷或明或暗,有些可以解決,有些則注定無解,而人們也只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侷限,將這些難題的影響降到最低,以瑜掩瑕,以時間換取未來的可能。

類似的情況,一位好的程式計設師最能理解,因為不管任何系統,內部都會有bug存在,理論上當然是要將這些bug解決,但實務上一來有太多的bug無法為人所察覺(人極限的又一例),更嚴重的是有些bug即使發現了也無解決的能力,牽一髮動全身,會危害整個系統的穩定,只能先想辦法盡力搶修,還是不行的部分則加以遮蓋,儘量不要讓它影響主功能的運轉,然後靜待有能力解決或全面升級的一天,並在心底偷偷祈禱那漏洞永遠不會曝光。絕不是將這些bug拉上檯面,無限擴大,讓整個系統崩潰。

憲法,及其衍生出的憲政體制也是一樣的道理。

【首爾想想】韓國─追求比較與競爭的殘酷社會

還是大學生時,一位寒假來台學華語的韓國學生和我成為語言交換同伴。剛退伍的他先自學了四個月,所以已經會簡單地認字與對話。也因為比起其他韓國交換生,他已有些基礎,加上正式授課後,每晚我都帶他複習上課內容,一字一句帶他朗讀與模擬對話,要求像早期的三台主播一樣標準發音,他竟也能接受我的疲勞轟炸式練習,進步神速。

【週五想想】我看台語片:南北台,歡喜心

號稱《海角七號》(2008)接班之作的《總鋪師》,票房邁向3億,在台片市場史上應可定泊於前5、6強之間。目前,5大票房台片依次為《海角七號》、《賽德克.巴萊》(2011)、《大尾鱸鰻》(201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陣頭》(2012)。

這個票房排行榜再往下走,就是《色.戒》(2007)、《艋舺》(2010)、《雞排英雄》(2011)等片。記得海角熱潮high翻全台時,迷哥迷姐的一個熱血標的,就是一舉超越《色.戒》的2億多票房,結果不但順利勝出,還停泊於遠遠超出一倍票房的深邃港灣。

相對於跨國製作的中國風《色.戒》,在地製造的海角台灣風一吐台片長期龜縮的鳥氣。為了衝票房贏過《色.戒》,連平常時有耳聞的盜版下載據說都有志一同自廢武功,像跨年派對一樣為台片出頭天倒數記時。

【華山論劍】監聽、濫訴、關說:柯建銘自請紀律調查的重大意義

在這一馬王對決風暴中,國民黨以反濫權關說做攻擊主軸,民進黨從程序正義角度攻擊非法監聽,王金平則以濫權上訴回擊。三方纏戰到現在,從民意支持度上看來國民黨大慘,王金平大勝,但民進黨,柯建銘也都受挫。

原因在那裡,試從民眾對三罪反感程度,認定犯罪與否難易,法律上處罰強度三個角度來探討。

一, 民眾對三罪反感程度:

濫權關說,非法濫監聽,濫權上訴都令人民痛恨,也都涉及非法,但民眾因人而異,對三濫厭惡的程度仍有不同。濫訴,不管是濫起訴或濫上訴,民眾都深惡痛絕;濫權關說,人民的惡感其次,比較沒像對濫訴一樣痛恨,有時,甚至因為濫訴太令人痛苦,又太泛濫,於是有時「關說」反而被當成了維護正義的救濟手段;非法濫監聽,若不是做大生意或從政,也不是律師、會計師等專業人員,一般小百姓比較不會感受到浮濫監聽之痛,有的甚至認為縱使不符合人權原則,但特權人士就該被聽一聽。

二,對三罪法律上處罰強度:

港人台登報倒梁, 觸中共神經

香港立法會議員范國威及逾三百名香港民眾,在九月初於一份台灣報章刊登廣告,向台灣民眾表達香港正被中共逐步插手各項事務的現象,要台灣民眾對中共的政策加強防範。這次登報的行動,是香港反對派首度將香港跟中共的衝突帶到彼岸的台灣,大有要把香港問題提升到兩岸關係的層面,後續發展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