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想想之一】梅克爾的施政風格

友善列印版本

德國即將在9月22日舉行大選,根據 Electionista在9月15日所做的最新民調,一般認為現任總理梅克爾所帶領的德國基督教民主聯盟(Deutschlands Christlich-Demokratische Union, CDU)跟其姐妹黨基督教社會聯盟(Christlich-Soziale Union in Bayern e.V, CSU)將可取得約40%的席次,而因為德國的選制是排除政黨得票率不到5%,或是區域議員不到三席的小黨,因此可以組成執政聯盟的門檻約略高於45%。以這樣的門檻看起來,雖然現在共組執政聯盟的自民黨(Freie Demokratische Partei, FDP)聲勢偏低,但加總要突破45%門檻並非難事(當然跟其他政黨重組執政聯盟也是一個選項),因此梅克爾要續任總理的機會頗大。藉著德國大選的機會,我們來看看梅克爾可能獲勝的原因,以及許多人已經探討過的,台灣國會選制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看梅克爾可能獲勝的原因。經濟學人在9月14日一篇探討德國大選的文章「A safe pair of hands」中,引述為梅克爾寫傳記的Ralph Bollmann評論,「梅克爾符合德國人形容自己的老調:節儉、嚴肅、笨拙、還有點討人喜歡的粗糙」(比如說梅克爾透露自己會下廚給丈夫吃,或是在超市中迷路等生活小事)。但除了這些個性上的特質外,在施政上梅克爾呈現出甚麼樣貌呢?

對外方面,在歐債風暴中立場堅定的梅克爾,認為要解決歐債問題,只有透過不留情面的撙節、將歐盟國家的財政體質做全面性的改革,才能使得歐元區再度擁有競爭力。這些強硬的談話也是她為何被部份希臘人視為希特勒再世的原因。

但德國人可不這麼認為。

在國內施政方面,梅克爾在上次選舉中宣示的幾項重要政策目標可以說是都沒達到,比如說單一稅制或是將勞動市場自由化,反而是做了幾項大膽的宣布,比如說在日本福島核災後,她宣布要放棄核能;亦或是她採用了一些反對黨的政策。但為何她及她的政黨還是可以獲得穩定、約四成選民的支持?經濟學人認為,梅克爾在解決問題時,習慣先將大問題分解為幾個特定問題,之後針對這些範圍較小的問題,提出不同方案的對策。在做出最終決定前,觀察及測試這些對策的成效。在處理歐債危機時,梅克爾就是採取上述做法,在布魯塞爾峰會時讓歐洲各國達成某種程度共識。這些都是德國選民看得見的。而梅克爾那些看似大膽的宣布(停用核能、採用反對黨主張),也給了德國選民一種不拘泥於意識形態的感覺。做為納稅人的德國選民,認為這樣的做法最能帶給他們安全感,即使他們了解這樣的做法可能伴隨著更多的妥協方案,進而給了梅克爾「老媽 (Mutti)」的暱稱。

相較之下,近期台灣政府的幾項措施,高舉著改革的大旗,但卻無法獲得多數選民的認同。將不得人心的施政歸罪於自身太專注於改革,不得不說是自我感覺良好界的第一把交椅。做好問題解析、循序漸進地探求不同方案、再進行改革,才能獲得人民的認同。反對黨,甚至是黨內對手若有益於國家的政策亦欣然接受,不流於黨派之爭。國家大事本來就應該以如此戒慎恐懼的心態著手,而非將國家機器視為禁臠。梅克爾的「小步改革」值得參考。

延伸閱讀:經濟學人〈A safe pair of hands

[新聞] 德總理梅克爾 篤定三連任

[新聞] 女性執政紀錄 可望超越柴契爾夫人

關鍵字: 德國廢核大選梅克爾總理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