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決定正義發聲的方式,也無法掩飾我們失去它的時刻。
2014年3月18日,學生攻佔立法院,接著,來自台灣各地的大專院校學子、知識份子與公民團體,在短短半個多月時間裡,掀起一波波震撼台灣人心、大破歷史常格的學運狂潮。名為「太陽花」的學生反服貿抗爭,透過網路傳播的驚濤巨浪在台灣、乃至全世界遍地開花,而政府對3月23日佔領政院行動的暴力鎮壓所釀成的330全國50萬人包圍凱道,更打破台灣街頭運動史的紀錄。
同時,太陽花學運也是台灣首度真正具有全球同步格局的街頭運動,它不只藉網路微型遊擊戰引發全球台灣留學生、僑民的同步參與,也引起世界各國媒體前所未見的強烈關注。更重要且弔詭的是,如此具有「全球化」特質的學運,其實卻必須被置入近來包括烏克蘭、南韓在內等地區的反全球化經貿區域整合紛爭的框架來看:這些針對區域貿易協定的抗爭反映了同等強烈的反均質化訴求。
政治和空間環境的去核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