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吹水】把人當動物看的馬邦伯:Z > B 之「廢馬最後定理」

馬邦伯對兩岸服貿的質疑時,幾乎以「利大於弊」為回應主軸,後來網路鄉民對於此種跳針式回答,以諧音「Z > B 之『廢馬最後定理』」為無奈嘲諷。事實上,馬邦伯的Z > B說法,主要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服貿影響評估報告,當中估計台灣GDP將因服貿而增加0.025~0.034%的成長,即增加約一億美元。姑不論,中經院這份評估報告是否有真確,經濟數字上的Z > B,真的也就代表社會的發展跟人民生活品質也是Z > B嗎?
 
圖說:馬邦伯跳針式的「利大於弊」,成了網路鄉民的Z > B 之『廢馬最後定理』」。
 
 
鬥牛士賭爛中國移民的理由?
 

【時事想想】太陽花盛開時,我在台灣一位陸生對葉俊廷同學〈太陽花盛開時,我在北京〉的回應

讀罷陽明大學葉俊廷同學的《太陽花盛開時,我在北京》,夜不能寐。所以,我想以一位普通陸生的身份跟葉同學談談心。
 
活在充滿矛盾的世界,誰不是矛盾的?
 
作者說「最嚴重衝擊我的就是這個城市、這個國家的矛盾」:這裡號稱社會主義,但跟資本主義沒差;人們嚮往自由經濟,卻也希望政府有所管制。是的,的確很矛盾!可人是矛盾的、社會是矛盾的、世界也是矛盾的。姓資姓社的問題暫且不表,自由經濟本來也需要政府有所管制,只是程度上的區別罷了。雖然我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我卻贊同唯物辯證法的一個觀點: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作者自己又想參加學運,又不想放棄赴北京交流的機會不也很矛盾嗎?從「龐大的罪惡感和對夥伴的不捨」來看心裡矛盾還不小。
 
其實,矛盾的豈止是北京,豈止是中國大陸,又豈止是作者本人呢?台灣不正是一個矛盾而多元的社會嗎?最不希望被歧視,卻又總是歧視別人 ;以自己所擁有的民主體制為榮,同時又對現有的民主體制極度鄙視。有人質疑「讓資金流出是掏空台灣, 讓資金流進是買下台灣;讓人才走出叫人才外流,讓人才走入叫木馬屠城;賺台灣人的錢是欺人太甚,讓台灣人賺錢是收買人心。」這不是矛盾是什麼?

【能源思考題】(十八)會轉的與不會轉的

這個系列中,我們一再強調,電力是供需平衡,不是只看供給面,不過,或許你會有個懷疑:供給與需求怎麼能剛好時時平衡呢?就算反應速度再快,也不可能預知有人下一秒要開冷氣吧?這時就要談到能源儲存與電力供需的穩定系統,很多人以為是可再生能源才需要能源儲存,其實現在的電網上,甚至每個電器內,都有許多能源儲存裝置擔任這個穩定的工作,那就是電容。
 
圖片來源:ESCO網
 
談到電網的穩定裝置,我們大概可以分成兩種:會轉的,和不會轉的。
 
什麼叫不會轉的?就是像電容這樣,沒有轉動元件的裝置,目前有許多人主張發展超級電容,來穩定電力供需,不過超級電容的造價目前仍然太昂貴,所以不會轉的部分,目前主流是各種電池技術。
 
什麼又叫會轉的?譬如說先前提到的,燃氣發電的渦輪,可以快速的升速、降速,因此燃氣發電往往用來調節電力供需,又譬如說:飛輪。
 

【首爾想想】從南韓船難事件看脫序的媒體

搭載300多位高中師生校外參觀的南韓渡輪「歲月號」在航行途中沉沒,造成至今80死與200多人失蹤,是南韓20年來最慘重的傷亡事故。從台灣學運到南韓沈船慘案,連續兩起大事件都讓我看到媒體的變化。
 

▲南韓遊艇沈船事件造成多人死亡失蹤,舉世震驚,但是發將屆5日,許多失蹤者仍然無法尋獲。(圖片引自南韓海洋水產部)

儘管未如台灣離譜失控,百家爭鳴的南韓媒體為搶即時新聞而犧牲查證功夫,錯誤消息與脫序報導接連發生,不僅打擊閱聽眾信心,誤報與不適宜的媒體操作也嚴重傷害當事人與家屬的心情。

受到最大批評的是有線新聞頻道MBN,4月18日午後,電視台找來一位號稱投入救難的民間潛水員洪佳慧進行專訪。她在直播中表示:「政府相關人士阻止隊員下水,讓搜救作業中斷14小時以上;我還聽到『隨便挑個時間再下去吧』的說法」後來更稱:「民間潛水員與政府相關人士的合作根本沒建立,沒有得到裝備支援,使得搜索進行得很困難。」

【時事想想】鄰(林)家姊姊

我知道有這麼兩個姐姐。

 

 

我知道她們,但不熟。

 

兩個姐姐有個很固執的爸爸。

 

她們的爸爸是個很有信念的人,堅持不變,一生都如此。

 

她們不曾怪罪爸爸為了這些事,而忽略了她們,因為她們知道,她們的爸爸是個偉大的人,因為爸爸在意的那些事,不是自私的事,是要讓所有人的生活都活得更良善。最重要的是,爸爸正因為很愛她們,才希望她們活在一個更好的環境裡,所以費盡了力氣,要把那個環境變得更好。

 

有一天,她們那七十幾歲的老爸爸決定要絕食至死,來喚醒臺灣社會群起對公投、核四停建的行動,來要求政府回應。

 

幹嘛絕食呢?為甚麼這麼不愛惜自己的性命呢?

 

這個國家,中國國民黨的閣揆呼籲這兩位姐姐,跟你爸爸勸一勸吧,他不用做這麼激烈的舉動,有話可以好好說嘛!雖然這位閣揆,從來不聽這個國家裡的任何人說話,他只聽背後操縱他的大老闆的話。

 

【週二想想】林義雄先生提醒我的事

知道林義雄先生決定以「禁食」這個非武力抗爭的最終手段要求核四停建,心裡其實很不忍。也不過幾個星期前,這個政府才讓數千大學生犧牲舒服的棉被,忍著風雨露宿街頭;怎麼一下子,這個政府又要讓年近古稀的老翁決定採取如此激烈的行動,承受身體的苦痛來抗議它的冥頑不靈。
 
我生的比較晚,不像幾位前輩同事,有機會和林義雄先生一起為首次政黨輪替奮戰過。我並不認識林先生,和他的接觸也極少,最近的一次是有幸在慈林基金會聽他演講,他發給在座聽眾兩篇文章,一篇是「拉比的禮物」、另一篇是「政治家的情操」,分別是他在一、二屆的慈林政治家研修班講課的內容。「拉比的禮物」談的是修道士們怎麼因為自我尊敬與互相敬愛,而拯救了一所瀕臨傾頹的修道院;另一篇則直接指出了善治的關鍵的問題不在制度設計,而在從政者的道德。
 
林先生發表這兩篇文章時,民進黨剛剛完成政黨輪替,台灣正因為一次又一次的憲改而有了一點新共和的味道。林義雄談的卻是政治的道德面向,對當時剛在選舉中推進了民主一大步的政治家們來說,可能有點囉唆陳舊;但經過十幾年回頭再讀,卻又別有一番滋味。政治的規範性目標是追求良善的道德情操,這是亞里斯多德對於倫理與政治最重要的詮釋,尤其在壞事做盡的當今閣揆忽然「亞里斯多德主義」的同時,特別令人感到諷刺。

【華山論劍】民進黨中生代嗆聲後 何去何從?

前一陣子民進黨的中壯代有的嗆聲「革除大老政治,現任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都不要再選黨主席,應由中生代、青壯派直接掌握黨機器。」有的高喚「蘇、蔡、謝都當過黨揆了,但表現卻比不上七、八年級的太陽花,所以請大老們放手,讓黨內中生代主導黨的運作。」
 
現任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獲得民主掌提名,成為實質「黨魁」時43歲,英國總理布萊爾,成為工黨黨魁時41歲,都比現在民進黨的中壯派年輕了10多甚至20歲。兩人一位被大多數美國人當做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另一位無疑的也是英國最傑出的總理之一。因此難怪民進黨的中壯代憤憤不平。他們強調,他們已經都準備好了,就差大老不肯讓位而已。
 

附身於台灣總統政治的「怪物」──「太陽花學生運動」的啟示

原文連結:本文刊載於早稻田大學線上網站「Waseda Online
 
 
「太陽花學運」的衝擊
 
三月十七日,在台灣台北的立法院(相當於國會)中,執政黨國民黨於內政委員會強行通過了「服務貿易協定」(去年六月簽署)、逕付院會審查。是夜,一群反對此事的學生衝入立法院、佔領了議場。出乎意料的,這個行動迅速獲得了支持,自佔領議場以來,立法院周圍的街道都被支持者佔滿。議場內外的聯絡和補給、發送給國內外的訴求與資訊,都迅速地整合起來,數日後,這波運動被通稱為「太陽花學運」。三月三十日,警方宣稱有十一萬人、主辦單位宣稱有五十萬人的大規模示威遊行,於總統府前舉行。
 

台灣不應該有核四

三十年來,台灣社會為了要不要興建核四而爭議頻繁、抗爭不斷。但核四真的這麼重要嗎?
 
 
核四就是要在新北市貢寮?建設一個核能電廠,裝置容量是270萬瓩,相當於2012年底全國總裝置容量4,097萬瓩的15分之1。換句話說,核四完工後,可增加全國總發電能力的15分之1,就好像現在我們最多可以發15度電,核四運轉後,最多就可發16度電了,差別並沒有政府不斷恐嚇地這麼大。
 
反對興建核四的人認為,台灣根本不需要核四,取代核四的替代政策方案有很多,特別是在用電需求的抑制上,台灣還有極大的空間,包括:
 

【週一想想】知識分子的傲慢與雙重標準

政治意識形態幾乎人人都有,尤其是所謂的知識分子。因為政治意識形態,所以知識分子批評或攻擊立場相異的政治意識形態主張,這是理所當然、也毋須大驚小怪的事。不過,當一個知識份子對於與政治立場無關的普世價值或道德標準,採取雙重標準的態度,那麼,這就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

話說,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在學運期間批評學運學生,並公開說:「我們沒有把學生教好」、「沉默的大眾不代表沒有意見」,此番話引起學運學生與不少社會大眾不滿。為了消彌輿論的憤怒,吳妍華事後發表公開信為自己的發言「不周延」致歉。

 

(圖:魚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