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民進黨中生代嗆聲後 何去何從?

友善列印版本
前一陣子民進黨的中壯代有的嗆聲「革除大老政治,現任主席蘇貞昌、前主席蔡英文、謝長廷都不要再選黨主席,應由中生代、青壯派直接掌握黨機器。」有的高喚「蘇、蔡、謝都當過黨揆了,但表現卻比不上七、八年級的太陽花,所以請大老們放手,讓黨內中生代主導黨的運作。」
 
現任民進黨黨主席蘇貞昌(圖片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獲得民主掌提名,成為實質「黨魁」時43歲,英國總理布萊爾,成為工黨黨魁時41歲,都比現在民進黨的中壯派年輕了10多甚至20歲。兩人一位被大多數美國人當做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另一位無疑的也是英國最傑出的總理之一。因此難怪民進黨的中壯代憤憤不平。他們強調,他們已經都準備好了,就差大老不肯讓位而已。
 
不過且慢,甘迺迪和布萊爾的黨魁位子並不是人家讓出來的,而是自己經過投票力拼而來的,民進黨的過去主席也都一樣,為什麼中壯代要求讓的?他們說「準備好了」意思是說準備好要領導一番大刀潤斧的改革,不過可惜改革的內容卻不見到清楚地提出來。
 
事實上,台灣從黨外到民進黨的民主運動,倒也都曾經發生過變動歷史軌跡的大改革,但是都不是在年輕一代逼迫大老讓出黨魁位置才成功的。
 
當時發動改革的人都比現在的中壯派年輕非常多,1980年代初,年紀才30出頭的「黨外新生代」力抗大老,主張民主運動應該在老一代的「議會路線」外開發新的「群眾路線」,他們在大老們奚落,打壓中開啟了台灣在1980末風起雲湧的群眾運動,等到民進黨建黨,終於承認民主運動應該「議會路線」和「群眾路線」並進,民進黨從此主導了1990的狂飈時代。
 
1990年代又有約40上下的一批人,力抗大老而說服民進黨全大會通過了台獨黨綱,終於領導台灣國家意識的成長,台獨支持度從不到10%成長到今天的六、七成,整個地轉變了台灣的國民認同,並成為當今民進黨的最大政治資源。
 
其實,以英美兩國的政黨體制來說,今天中壯代不論說是要當主席或當黨魁都很令人困惑的。在英美兩國,當黨魁事實上就是一旦黨大選勝選就要當總理或總統的意思,但我們的中壯代卻又說黨魁讓我當,你去選總統(或總理),這在英美兩國來說是不通的。
 
有的中壯代說我只要當主席,這同樣奇怪,因為黨主席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很少,比黨團領袖甚至大牌國會議員都不如,主席只是黨內純事務性的黨務主管,並沒有政治領袖的意涵,英美兩國幾乎很少人叫得出黨主席的名字,一些民進黨中壯代志向遠大自許而有志一同地說要爭這樣的位子,英美兩國人不怪才怪。
 
當然,我國的黨主席和英美都不一樣,這的確是,但是這是根源於一般國家憲政體制、政黨體制和選舉制度都座當配套安排,而我國則完全亂了套的關係;並不是我們在英美體制之外創造出了什麼值得稱讚的台灣特色的優良體制。
 
三個應該配套的體制亂套的結果就是今天政治紛爭不已最關鍵的亂源。因此,如果要談黨務改革,不從宏觀的重新配套着手的話根本是無濟於事。
 
由於察覺到這一個根本問題,所以公民團體和學生先因朝野為服貿爭議僵局而佔領了國會,接着很快把層次提高,主張要召開公民憲政會議,接着,強調憲政會議中憲政體制和政黨體制、選舉制度要配套改革。
 
4月6日青島東路和濟南路舉行公民憲政會議(圖片來源:邱彥瑜@台大新聞E論壇
 
在這過程中,整個民進黨,包括老,中世代金茫茫然跟在公民團體和學生後面喚公民憲政會,喪失議題主導權不說,甚至顯然並不明白,他們說的三個體制的配套意義,所以在公民憲政會議的配套訴求被民進黨中常會拆開了,分成憲政改造和黨務改造互不相干的兩個議題,由兩個小組分開處理。
 
老一代做了錯誤決定,中壯代也不明究裏,把這錯誤的體制視為不必質疑,只想在這體制下爭個主席或「黨揆」的位置當,而根本不知道如果真的要改革,必須這錯誤的體制本身是非拿出來改革不可的。
 
當然,配套改革工程浩大,但是不配套的改革根本談不上什麼改革,公民團體和學生已經清清楚楚地指出了這一點了。中壯代說「蘇、蔡、謝都當過黨揆了,但表現卻比不上七、八年級的太陽花。」但是中壯代不也一樣地「表現比不上七、八年級的太陽花」?民進黨中壯代在議題的開創主導上已經輸給下一代了,這也也就罷了,不要連理解下一代提出的議題的意義是什麼都搞不清楚,那就太不用功了。加油了,中壯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