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癌」是一個誤診的動作

《聯合報》製作了「語言癌」新聞專題後,我原本以為這個概念只是有趣好玩而已,沒想到後續竟引起不小的迴響,甚至引起官員的注目,《聯合報》追蹤報導指出,教育部長吳思華讀到專題後相當重視,就在教育部輿情會報中,指示研擬因應措施,活化學校語文教學。

事情演變至此,我不禁正襟危坐(覺得很瞎)--心裡想:「難道『語言純淨論』(linguistic purism)要復甦了?」(註:指「認定某種語言樣態是本質上優越或較純淨的」),因此我決定為「語言癌」一說進行一個解構的動作。這裡姑且將「進行一個......的動作」這種句型稱作「拉長句」。

【開往台灣的慢船】重估2014年度台灣代表字:爆

轉眼間2014年又將過去,日前票選的年度代表字中,「黑」字雀屏中選,二至四名分別是「餿」、「油」和「怒」。「黑」描述了心態,「爆」卻更精準說明了今年度的動態。一整年從上到下、由南到北,綿延春夏秋冬、有形與無形,台灣爆得令人傷心、不可置信又極富啟發性,或許2014年終將成為台灣歷史上具有分水嶺意義的一年。

仲夏夜的兩爆,爆出台灣公共安全的脆弱。7月23日復興航空馬公空難造成48死10重傷,僅僅一週之後的7月31日深夜,高雄氣爆事件帶走32條人命,外加321人受傷與如同戰區的殘破街容。用80個生命,換來眾人對離島機場設施、飛航安全準則和執行,以及高雄作為一個重工業城市、在日本與國民黨政府統治下近百年來為台灣所付出的犧牲,是不是太沈重的代價?寒風之中回顧那兩夜的汗水與淚水,我們所作的,是否已讓所有英魂得以安息?

在震驚全台的兩爆之外,也有其他不那麼令人震驚的爆點,因為它們彷彿已是每年台灣行事曆上保證固定發生、重複循環的事件。是的,今年我們又迎來了彎彎、九把刀、阿基師和所謂「太陽花女神」劉喬安的緋聞,而且依循往例,在事件炸開之後非得要在公眾平台上鬧到大家看了想吐為止。

說說「語言癌」:語言最嚴重病灶不在「冗贅」

「語言癌」最近在網路上頗引發鄉民的熱議,許多「專家」也紛紛跳出來嚴詞批判這種既冗贅又欠精準的表達方式,認為應該從學校教育來徹底根除此一問題,讓我們的下一代講話更「簡潔」、「正確」。但是,「簡潔」與「正確」的表達是否就表示語言全無病灶?

「語言癌」是怎麼發生的?有人認為這與大腦的思考不夠周延、靈活有關,而導致這種腦袋「鈍化」的原因,則在於欠缺「嚴肅閱讀經驗」。換言之,閱讀隨隨便便,也懶得深度思考,說起話來自然亂七八糟。

【島嶼邊緣】數字台灣:國民黨黨產證明朱立倫只是馬英九2.0

朱立倫與馬英九都是媒體寵兒,選民說不出他們的政績,但他們卻都享有高支持度。不同的是,現在馬英九臭了,朱立倫正夯。若說馬英九是1.0版,那麼朱立倫就是2.0版,他們連宣布參選中國國民黨黨主席時對於不當黨產的承諾與毀諾都一樣。

馬英九在2005年3月27日接受電視專訪宣布參選黨主席時,就宣布2006年北市長卸任前會完成處理不當或非法的黨產。2006年8月就職黨主席時改口說不當黨產歸零,會在2008年以前處理完畢。2009年12月,馬英九又改口說黨營事業中央投資公司會在2010年6月處理完畢。不過,他的承諾騙到選票後,就一再毀諾;馬英九最後在2013年5月乾脆說,他根本沒講過這些話。

一些人的語言癌,另一些人的腦癌

聯合報最近炒了一系列語言癌的報導,大概就是說現在的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有「語言癌」這種病症,其語言用法「不正確」,所以國文很需要「搶救」,過幾天教育部居然還搶著出來「開藥方」,不愧是老牌大媒體聯合報,老中青三代文青的最愛。

不過要證成某些語言規則「正確」與「不正確」的想法,到目前為止似乎都是失敗的,一般來說,語言的形式可以依照其數學性質分成四種,規則越嚴謹的越不自然。

舉個例子:早期電腦所使用的程式語言完全人工,就非常不自然,特性是邏輯非常嚴謹(這叫正規表達,Regular Expression)。

台灣人,你要繼續主張代表中國嗎?

有沒有想過,為何台灣會被綁入一中框架?為何台灣不被各國政府、國際組織,乃至於國際法學者認定是一個國家?為什麼我們得不到對台灣的「國家承認」?

今天面對這些問題,許多人仍將矛頭指向蔣介石當年放棄許多聯合國成員國提出的折衷方案:一中一台,兩個代表權。但是卻少有人問過自己:「我是不是也主張,台灣當局應該放棄主張代表中國?」

我們要國家承認,不要對中國的政府承認

台灣之所以得不到國家承認,除政治因素之外,主因就是國民政府佔領並治理台灣至今,仍在體制上及實踐上主張代表中國。這個政府得到的友邦承認,也跟多數人理解的不同。友邦承認的是「你是合法中國政府」,屬於「政府承認」;而非「台灣是一個國家」的「國家承認」。講白了,友邦的承認只是強調中華民國政府主張代表中國的本質,同時也累積台灣自陷一中框架的實踐。這些主張與承認在國際法上的觀點,都一再加深台灣作為國家的不利因素。

那些憲法沒寫的事──淺談法國雙首長制

縣市長選舉結束後,呼籲憲改的聲音再一次躍上媒體版面,內閣制似乎成了救命仙丹。然而政體成敗不僅限於法制面上的權責區分與制衡機制,選舉制度、社會思想、制度實行面延伸出的不成文慣例,都是影響成敗的因素,因此憲政問題並非只有修改白紙黑字如此簡單。

雙首長制究竟可不可行?適不適合台灣?這的確是一個值得反思的問題。綜觀今日實施雙首長制的國家中,最有名者莫過法國,其第五共和體制行之有年(1958至今),並因內閣改組頻率低(註一)而深獲肯定。本文試以介紹法國雙首長制出發,探討台灣憲政問題。

邾大聲

作者為東吳大學國際法學碩士

笑鱉的那個人

有時也叫turtlelin,本名林皆安,法語刊物《黎島》之編輯暨共同創辦人。高中畢業後因緣際會赴法求學,畢業於巴黎高等綜合理工學院(Ecole polytechnique),目前則在法國原子能委員會(CEA)攻讀博士,專長為宇宙物理學。喜歡觀察時事與文化差異,愛好閱讀寫作,相信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本同而末異。

「藍」天過後的台中關係

九合一大選剛結束,執政的國民黨面臨重挫。除了受馬英九政府的執政不利拖累外,大部份媒體與分析者都以其親中路線做為討論重點。但這畢竟是地方選舉,是否代表台灣人民已經否定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還需觀察,不過,在這次選舉後,台灣內部確實出現了一些對於中國因素的調整與反思,主要是在準執政黨的民進黨,以及本次素人參政大獲全勝的柯文哲,前者北京早有準備,可以說在風險可控的範圍,但後者的突然崛起,卻可能代表台灣內部的公民社會對於中國政策的制定,將有更大的主導權,這些都會直接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後的台中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