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過後的台中關係

友善列印版本

九合一大選剛結束,執政的國民黨面臨重挫。除了受馬英九政府的執政不利拖累外,大部份媒體與分析者都以其親中路線做為討論重點。但這畢竟是地方選舉,是否代表台灣人民已經否定國民黨的兩岸政策還需觀察,不過,在這次選舉後,台灣內部確實出現了一些對於中國因素的調整與反思,主要是在準執政黨的民進黨,以及本次素人參政大獲全勝的柯文哲,前者北京早有準備,可以說在風險可控的範圍,但後者的突然崛起,卻可能代表台灣內部的公民社會對於中國政策的制定,將有更大的主導權,這些都會直接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後的台中關係。

首先是綠紅接觸,以往儘管有綠營人士前往中國訪問,但多是以個人名義。蓋因民進黨傳統思維仍然強大,或藉由黨綱與決議文制約,或透過選舉結果威懾,使民進黨無法在中國政策上取得有利位置。何況如今在後馬英九時代,民進黨尚祈望馬政府的專斷,會讓國民黨在民意與繼任人選上持續失分,得以重返執政,這些都讓民進黨無法產生突破性論述。

自2008年以來,共產黨採用「軟的更軟」之統戰手段,試圖贏得台灣民心,且和綠營人士接觸,強調只要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什麼都好談。甚至與台獨大老會面,藉以瓦解抵抗力量,今年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訪台,與態度較為溫和的高雄市長陳菊洽談也是此意。不過,台南市長賴清德的台灣前途說,代表著台灣本土與獨派人士的立場與策略,也就是不再以畏懼或厭惡中國為主軸,而是凸顯與中國交往和折衝的能力,對目前民進黨主席、也是2016年最有可能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來說,不啻是一大挑戰。因為這等於是在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上畫了一道底線,扭轉可能偏向國民黨化的途徑。

特別是在服貿協定強行闖關,引爆太陽花學運後,台灣社會開始反思中國因素,公民社會組織成為超越政黨的制衡力量,無論藍綠的政策都必須受到比以往更嚴格的檢視。儘管兩岸經貿互賴仍深,但猜忌更深,可以想見之後將是兩岸權貴資本主義與庶民民主主義的拉鋸戰。

另外,無黨籍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的態度亦很耐人尋味。早在選前中國便曾以92共識與柯高空過招,選後柯更表示中國為外國,在在都顯示柯文哲代表的超政黨立場,可視為是本土台派的分支。從他的回應不難看出,共國兩黨聯手為台灣擬定的議程已獲動搖,要如何馬照跑舞照跳,還需要時間慢慢磨合。

可以確定的是後馬時代已經來臨,北京必須找到對台新管道。做為投石問路的中國海協會長陳德銘在訪台前夕,特別強調兩岸和平交流格局不變。這話只說對了一半,未來兩岸交流確實會保持和平,但格局已經大不相同。新一代的白色力量正集結在柯市長周邊,伺機成為台灣政壇第三勢力。在此同時,這股白色力量會透過各種公民組織,以快速網路連結的強大動員與審議能力,左右藍綠兩黨的方向。

未來兩岸若互設辦事處,隨著2016年總統換任的新局面,這個「台北辦事處」的「中聯辦」地位更顯微妙。比較令人好奇的是,屆時若有公民倡議效法美國,欲將中國使館前面道路改名,則柯P不知道會不會從善如流,讓台北出現一條自由中國大道或64th avenue呢?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