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想想】陪酒、拍AV影響專業嗎?從笹崎里菜事件看職業無貴賤

女大學生控告電視台,小蝦米對上大鯨魚的戲碼引起各方關注,但卻不只是那麼簡單。

事件主角笹崎里菜今年就讀日本東洋英和大學四年級,曾當選該校的「校園小姐」(Miss 東洋英和),並且擔任日本女性時尚雜誌JJ、ViVi的讀者模特兒,她的美麗受到校內校外關注,去年9月以內定之姿,參加日本電視台的主播培訓,表定明年4月畢業後,可正式成為主播。

不過,笹崎里菜於今年3月向日本電視台的人資表示,大二時有在母親友人開設的銀座俱樂部中陪酒打工的經驗,隔月,笹崎里菜被通知取消內定資格。5月份時她收到取消內定的通知書,上面明載理由為在銀座俱樂部打工陪酒的經歷,「アナウンサーに求められる清廉性にふさわしくない」(不符合主播所追求的清純形象),且指出在採用過程中,笹崎里菜並未申告陪酒打工的經驗,讓電視台方認為笹崎里菜有刻意隱瞞、不誠實之嫌。與電視台協調周旋未果,笹崎里菜決定以工作權被侵害為由,控告日本電視台,11月14日第一次開庭。

黨產議題再臨-朱立倫的魔戒考驗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上周三(10日)審理政治獻金法修正草案,在野黨立委針對政黨捐贈黨籍候選人之來源以及額度是否應加限制,與主管機關進行激烈爭辯,內政部長陳威仁並因此脫口說出:「黨產還是要拿來做選舉之用啊」。這一句輕描淡寫所呈現的理所當然,可是在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的臉上刮了好大一個巴掌!

 

馬英九:選舉所需資金對外募款籌措

台大導師簽核制:選課也要有標準答案?

日前台大提出「導師簽核制」,也就是說,未來學生選課,必須經過導師的簽署核可。這項提案已獲部分系所同意,然而也引起一陣正反意見的激辯。

就校方立場而言,其訂立導師簽核制的立場有以下幾點:學生專修「涼、甜」的課程或是修太多他系課程、研究生選的課和未來研究主題無關,而家長將結果怪罪校方等。而就學生的反應而言,支持者認為「導師簽核制」可以增進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且讓有學術背景的導師提供選課意見,更能幫助學生作出正確選擇;反對學生則認為「導師簽核制」讓大學教育幼稚化,且妨礙了大學的自主性。

綜合上述論辯,校方與支持學生的論述令人質疑。

Debby

作者為台大三年級學生

【華山論劍】為什麼DPP大勝?之一,兩黨均勢趨勢

11月29日票投出來,不只國民黨敗得頭昏眼花,民進黨勝得暈頭轉向,還跌破了所有觀察家的預估,我和姚立明是對柯P估得最樂觀的,都估他會得80萬票,兩人一路被嘲笑到最後一天,結果11月29日晚上票一開出來,我們兩人都竟都還低估了不小的一截。

國民選輸,馬總統施政太濫是個關鍵,這說法是共識,但單單這個理由雖然會讓國民黨輸,但不會輸得這樣慘。由於大家都只看這一點,所以幾乎清一色認為國民只會小輸。至於我一開始就估國民黨大輸,是注意到幾個比馬總統施政不良更根本性,更結構性,更長期趨勢性的因素,如:1,台灣政黨體制變遷,2,白色力量的效應,3,社會價值觀變遷等。

先説第一項。

十幾年來我們總是聽到專家說台灣選舉有個藍綠基本盤,大家選來選去都逃脫不了基本盤的支配,一開始大家在討論要不要禮讓柯P時藍綠都以基本盤做權衡的基礎。

何謂國際化教育──我的日本交換學生經驗

近年來「國際化」成為話題,在所有縣市等級以上的選舉當中,「國際化」、「與國際接軌」這樣的標語炙手可熱,尤其是出口導向的台灣,以最近的台北市長或是總統選舉為例,候選人無不著手強調自己比對方更國際化,能帶領台北或台灣走向更好的未來。在面臨全球化的挑戰中,台灣的企業都在尋找一個出口,以面對日漸嚴峻的情況。而提出一個好的國際化策略似乎已成為選民最關注的焦點。

然而,對於國際化的需求是否僅止於商人之間,還是應該要養成國民更加國際化的視野呢?所謂的國際化又是什麼呢?難道只是西裝筆挺的用英文聊天,適用西方禮儀的跟外國人說話嗎?在教育中,又該如何培養國際化的觀點呢?

在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擔任交換學生的日子裡,因應課程需求,參與了數個國際共修交流課程,感受到日本大學培養更具國際觀人才的野心,卻也發現許多當地大學生國際化課程的迷思或仍有改進空間的部分:

第一、形式化

【打狗吹水】人權地圖的城市微旅行(2)

高雄市政府出版的「人權地圖」,不僅可供城市微旅行之探訪指南,更可讓人透由具體事件的歷史發生地,以親歷事件現場的接觸,來勾串起城市小探險的微旅行。除此之外,置身於歷史本身的微暗之中,也可讓人自然而然地升起一種不斷地與歷史的過去跟現在互相觀看對話,並帶出一種歷史式反省的可能。

換言之,此種城市微旅行所探訪的「歷史」,不再只是事件場址而已,亦可能是一種「歷史」的想像與對話而來的各種省思。若承襲上一篇介紹的「美麗島事件」的衝突劇情的各種相關「景點拼圖」,並將「歷史」觀看的焦距擺置在抗議事件的「衝突與鎮暴」時,其帶出的各種歷史省思,頗值得玩味跟借鏡。

後馬時代台灣的兩岸和國際新戰略

1129九合一大選之後,馬英九路線的兩岸關係正式被台灣民意否決,也是民意對於馬政府六年中紅色政經複合體的批判,但馬政府的提前跛腳以及國民黨的邊緣化並不代表台灣的前途就此走向光明,中國的日趨強大是無法否定的事實,而基於國際現實利益考量,中國對台灣方面的經濟及外交封鎖,美國、日本或歐洲等大國必然都會做壁上觀,即使2016年政黨輪替,如何在兩岸懸殊的國力對比下,堅持台灣的自主性,將會是台灣最為迫切的問題。

筆者就後馬時代台灣的兩岸及國際關係局勢,提出以下建議冀望能在可行的務實面上解決這項問題。

以「一個中華民國」取代92共識

【2015起造:政治工作坊】 起造新政治!

enlightened更正啟事:主辦單位將報名期限延後三天,截止日期改為12/31日。歡迎各位青年朋友繼續報名。

台灣,過去在追求民主化的歷史上,從黨外發跡的民進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台灣社會留下時代意義。然而,隨著政黨的擴大,不免被評論為過於僵化,甚至成為另一種的官僚組織。

是的,政治總是需要新血和年青人!

這幾年,社會運動再次風起雲湧,讓許多人投身社會改革的行列,以及選舉機會的開啟,使不少人得以藉此參與政治,成為助選員,或是直接成為候選人。無論是社會改革或參與政治,共通點便是,都有大量的年青人加入其中。

憲改,別成為國民黨的煙幕彈

國民黨在九合一大選裡幾乎滅頂,政黨背離民意,生生滅滅,也沒麼好大驚小怪的,但微妙的是,修憲一夕之間變為顯學。國民黨驚魂未定,一些莫名其妙的人物卻突然主張起內閣制來,令人啼笑皆非。

民進黨方面,前主席蘇貞昌年初訪問歐洲時表示「現行的憲法運作上沒有太大困難」,如今也頓悟認為憲改有迫切性。主席蔡英文則以先尋求國是會議回應,雖說與只剩殘局的執政黨開國是會議意義不大,但未隨口加碼,堪稱謹慎。至此,憲改議題儼然將成為2016大選的主軸,無怪乎一向主張憲改的林濁水連日來頗為亢奮,一副要驚呼「美麗新世界」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