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導師簽核制:選課也要有標準答案?

友善列印版本

日前台大提出「導師簽核制」,也就是說,未來學生選課,必須經過導師的簽署核可。這項提案已獲部分系所同意,然而也引起一陣正反意見的激辯。

就校方立場而言,其訂立導師簽核制的立場有以下幾點:學生專修「涼、甜」的課程或是修太多他系課程、研究生選的課和未來研究主題無關,而家長將結果怪罪校方等。而就學生的反應而言,支持者認為「導師簽核制」可以增進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且讓有學術背景的導師提供選課意見,更能幫助學生作出正確選擇;反對學生則認為「導師簽核制」讓大學教育幼稚化,且妨礙了大學的自主性。

綜合上述論辯,校方與支持學生的論述令人質疑。

綜合校方論述,提出導師簽核制的背後其實隱含了一個觀點:「不要去修沒用的課。」學生不要去修「涼、甜」的課,因為這對你的學業沒幫助;不要去修他系的課,因為這對你的畢業沒幫助;研究生不要去修無關研究領域的課,因為這對你的研究沒幫助。曾幾何時我們的教育變得如此功利,學習只為了要對學業、畢業、研究有幫助;曾幾何時我們的教育不是試圖將所學與社會連結,或者解答生命更深層的困惑,而是專注於研究的小領域;曾幾何時對其他領域的探索變成一種浪費時間。

誠然,個別領域的鑽研是必要的,因為唯有深入研究才能挖掘到問題的核心;然而,只有個別領域的鑽研卻是危險的。畢竟,所學要能真正對社會「有幫助」,需要研究者更貼近自己生活的土地、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與對話、需要不閉門造車的專家。社會的困境從來不是依靠一個又一個的專家,或是一次又一次的造神來突破的。我們不能將所有希望放在摩西身上,只要追隨著他就能到達應許之地;我們不能期待,哪位專家、學者、大師說出一個標準答案,一次破解所有的難題。我們需要的是透過更多的對話、討論、激辯,找出一條可行的途徑。

而就支持學生而言,隱藏於背後的觀點則是:「多聽聽老師怎麼說,也沒什麼不好。」乍聽之下合情合理,畢竟,就是要「透過更多的對話、討論、激辯,找出一條可行的途徑。」不是嗎?然而,這個論述的背後,其實仍有其盲點。

首先,大學的導師制度,原先就是希望能增進學生與導師之間的互動,在這種平等的交流與請教下,多聽聽老師怎麼說,自然沒什麼不好;然而導師簽核制卻是要求學生選課需經由導師「同意」。這種上對下的管教,卻令人質疑。這個決定等於是否定了學生自主選擇的能力,而認為應該由更具學術背景、更有研究經驗的導師為學生把關。然而大學四年不就是一個多方嘗試、探索的黃金期嗎?為何在學術探索的領域,我們也總要求學生「不出錯」呢?學校不是應該鼓勵年輕人多方嘗試、探險嗎?為何反倒要求學生規規矩矩,不出錯就好呢?即便「出錯了」,選到了不適合自己的課程,至少學生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喔,原來我不適合這個!」亦不失為了解自身所長的途徑。更何況,由導師認可作出的選擇,就一定是「正確」的嗎?還是學生經過了多年的考試教育後,只期待老師給一個「標準答案」呢?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無法單靠摩西的引領,而是要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對話與討論;面對人生的選擇,也沒有一個「永不出錯」的標準答案,而是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詢問、冒險、碰撞,找出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而大學教育的多元自主以及活力探索,則需要仰賴師生共同討論出適合的遊戲規則,而非專制地替學生畫出他應走的路。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