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太平輪─談1943高千穗丸沉沒事件

台灣以海島地形地緣之特性,歷史發展一直與航海活動有密切關聯,台灣島上的住民是數千年來不斷渡海而來所構成,海洋史實為台灣史研究領域的重要一環。其中,海難史不但是海洋史的重要課題之一,更是台灣人的移民、殖民和戰爭記憶的一部分。

台灣歷史上,也有數起不遜於鐵達尼號海難,與台灣的時代變遷命運相繫的重大海難事件,卻因政治局勢變化及時代氛圍的限制,而隱沒於歷史及當事者記憶之中。近日上映的電影《太平輪》,是中國國共內戰末期1949年,一艘載運大批人民逃離中國,準備前往台灣的船隻,卻因撞船不幸沉沒的事件。這固然是台灣海難史、移民史、政治史等層面不可不書的一段,但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許多台日航線上的商船遭到美軍擊沉,造成許多台灣人的死難,包括嘉南大圳之父八田與一搭乘的大洋丸在1942年遭難,及1943年3月19日,台日航線的豪華客輪高千穗丸由神戶開往基隆途中,遭到美軍潛水艇Kingfish發射3發魚雷擊中而沈船的事件,也應是我們不可或忘的。

航行基隆―神戶的高千穗丸

【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四】體驗撕裂最具臨場感的所在:伯瑙爾街的柏林圍牆紀念園區

圍牆將柏林分成東西,也將西柏林團團圍住,豎立近30年不僅成了威權象徵,其生冷醜陋也被兩側居民所痛恨,欲除之而後快。倒下的短短一年內,大多被拆個精光,目前僅剩下少數零星的路段。其中,綿延一公里的東岸畫廊是最長的遺跡,各國藝術家以衝破鐵幕等主題,在混凝土的牆上彩繪上百幅壁畫;而見證美蘇坦克對峙、戰火一觸即發的查理檢查哨,也是觀光客到柏林必訪的景點。

戴寶村

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京都想想】日本眾議院大選選前分析──安倍為何勇於梭哈?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上月從北京APEC到東協各國的外交戰略出訪行程歸國後,閃電宣布解散眾議院,並於本周日(14日)進行全面改選,為日本政治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回顧安倍首相自2012年上任後幾項重大執政成果,包括推行安倍經濟學(Abenomics)倡導大規模金融緩和(日圓匯率貶值)、機動性財政政策、以及勞動市場構造改革的「三本矢(三支箭」)、成功取得2020東京奧運申辦資格、以及修改憲法解釋達成集體自衛權行使的解禁等,在日本甫經民主黨失敗執政、三一一傷痛以及經濟長期不振伴隨中國強勢崛起的憂患氛圍之下,使擁有強勢、效率領導形象的安倍政權政治勢力如日中天。然而,安倍首相為何要在仍有兩年多法定任期的此時宣布解散國會,而開啟了這場令外界摸不清頭緒的全面選戰呢?

【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三】底層工人寫革命史:民主文物館靈魂人物賽羅(下)

官方賦予策展大任

柏林市中心的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平日是商場林立的行人徒步區,也是東德首都東柏林的交通樞紐,更是1989年秋末東德最後一次大示威的現場。彼時早已失去統治正當性的共黨高層,輪番上台暢談改革,卻被台下的噓聲一再打斷。50萬群眾焦灼又憤怒呼喊下台的口號,改朝換代的民主洪流已難以逆轉,五天後,柏林圍牆應聲而倒。

2009年是圍牆倒塌20週年。在官方考慮盛大紀念之際,哈福曼協會就搶先在兩年前提出企劃案,要在亞歷山大廣場舉辦名為「和平革命」的大型露天展覽。「這年頭,誰對這段歷史還有興趣?」賽羅坦承,如此大膽的提案,起初很少人看好。不過,在多方奔走後,最後還是獲得輿論的大力支持和政府的經費奧援,多年來埋首整理民主文物的賽羅也眾望所歸,獲選為《和平革命1989/90》大展的策展人。

賽羅的構想,是從社會底層的經驗和感受出發,呈現東德人民政治覺醒和命運自決的過程。「我對官方的觀點一點也沒興趣,那些原本互不相識,然而人生的道路意外在廣場上交會,齊力推動歷史進程的人民,他們才是歷史真正的主角,也是我們展覽的焦點。」

九合一選後慎思:參照韓國2010年地方選舉後的政治發展經驗

2014年的11月29日的傍晚,相信許多關心台灣政治局勢並且守在電視之前觀看九合一地方選舉開票結果的人,不論其政黨支持屬性為何,應該都不敢相信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選舉結果。

開票過程中,出乎選前民調的數字與一般預期心裡,執政的國民黨在各縣市的選情都不甚理想,台北市毫無懸念地一開始就陷入大幅落後狀況;台中市長選舉得票差異越拉越大導致濁水溪防線提前崩潰失守;不但在原本預期有可能獲勝的新竹市與桃園市,甚至連原本一副勝券在握的新北市長戰局,亦處於持續拉鋸之中。最終,在眾所矚目的六都之爭中,國民黨只勉強慘勝了新北市,而台灣地方執政版圖則大幅地由藍天轉為綠地。

【華山論劍】內閣總辭變成總留?總統玩笑開大了!

內閣總辭變成內閣總留,馬總統這玩笑開大了。

12月1日江宜樺帶領81名政務官轟轟烈烈提出總辭,創下國民黨史上,中央行政權為地方選舉失利負責下台的首例。但是接著3日宣布由原副院長組閣,然後閣員除了龍應台之外全部留任,總辭成了大笑話。再接下來,預算政策全部江規毛隨,國會議員不論朝野全都被戲耍而非常憤怒。

內閣總留是因為馬總統自傲的全世界學歷最高的博士內閣太傑出了嗎?那就看看人民的觀感吧。先看看11月台灣民意指標公司做的「台灣民心動態調查、部會首長表現」民調。

【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二】底層工人寫革命史:民主文物館靈魂人物賽羅(中)

民運記錄警惕後世

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從此,東德不僅是冷戰遺留下來的歷史名詞,也被視為是踐踏人權的非法治國家(注一)。軍訓課廢除,情治檔案開放,黨產歸還和歸公,政府全面清查公務員和特務機關的關係,連前國家領導人也面臨司法審判,民主轉型後的正義正一步步實現。

然而,昔日並肩推倒威權的東德民運份子,並沒有沈浸在自由的喜悅而自滿,反而在統一後的次月,就以已故民運精神導師哈福曼(Robert Havemann)為名成立協會,著手收集過去甘冒禁忌批判體制的人所留下的任何隻字片語。「歷史不能光從統治者的記錄來看,反對者的角度也很重要,民主得來不易,有必要留給後世警惕」,賽羅如此描述當初的心情,哈福曼協會旗下的東德反對運動檔案館(Archiv der DDR-Opposition)於焉誕生。

【打狗吹水】人權地圖的城市微旅行(1)

12月10日適逢「世界人權日」,也是影響台灣民主進程甚鉅的高雄美麗島事件的35週年,高雄市政府也發表一份「高雄市人權地圖」。由於,城市微旅行的小確幸當道,「人權地圖」若能搭配城市單車微旅行的探索風,不僅能讓人權地圖成為按圖索驥的指針,更能讓人權歷史教育落實於微旅行的風潮之下。

當然,這份人權地圖中必定有高雄人熟知的美麗島事件的震央核心—位於高雄市中山路跟大同路口的「美麗島雜誌社」。然而,對於微旅行而言,在城市穿梭探索,不能只是單一景點,而最好能是該由相關人權民主歷史為底圖,由故事中可供深思的各個點串起整個面。

請教故宮:「陳澄波」是怎麼死的?

今年是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1895~1947)120歲誕辰,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舉辦了東亞五個城市的巡迴大展,最後一站回到台北故宮,也是故宮九十周年院慶的壓軸大展。

「陳澄波」的名字,近來常被提到,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由於陳澄波是嘉義市人,「九合一選舉」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就曾提出「陳澄波大道」的構想,期許嘉義市能找回文化與歷史傳統中的自尊與自信,就像陳澄波筆下鮮彩亮麗的嘉義市,充滿生命的活力與張力。歲末年終,陳澄波特展在故宮壓軸展出,陳澄波的生平引發關注。

關於陳澄波的生平,故宮這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