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過去將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心主要集中在電子業,但電子相關產業發展的集中並非問題,問題在於廠商幾乎集中在中間或上游電子產業,在缺少品牌出海口,加以關鍵零組件掌控在外國大廠手中的情況下,電子廠商為了搶食外國品牌廠商訂單,都在「自己的廠商自己打」的情況下,形成低價與低利潤的「毛三到四」廠商。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的廠商無法從外國大廠身上得到好處,只好回頭想辦法說服政府簽自由貿易協定降關稅、增加外勞雇用人數或壓低工資來增加成本面的競爭力,進而造成台灣陷入經濟成長遲緩、貧富差距擴大與實質薪資倒退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