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馬時代台灣的兩岸和國際新戰略

友善列印版本

1129九合一大選之後,馬英九路線的兩岸關係正式被台灣民意否決,也是民意對於馬政府六年中紅色政經複合體的批判,但馬政府的提前跛腳以及國民黨的邊緣化並不代表台灣的前途就此走向光明,中國的日趨強大是無法否定的事實,而基於國際現實利益考量,中國對台灣方面的經濟及外交封鎖,美國、日本或歐洲等大國必然都會做壁上觀,即使2016年政黨輪替,如何在兩岸懸殊的國力對比下,堅持台灣的自主性,將會是台灣最為迫切的問題。

筆者就後馬時代台灣的兩岸及國際關係局勢,提出以下建議冀望能在可行的務實面上解決這項問題。

以「一個中華民國」取代92共識

「92共識」從過去一直以來,都是國民黨引以為豪的兩岸政策神主牌,且也是目前對岸唯一台灣方面主張。但92共識歷經20年來,兩岸及世界政經局勢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台灣仍企圖以92共識來界定自己和對岸的關係,實質已經等同於承認「台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省」,固然國民黨自稱其所主張的一個中國指的是中華民國,也就是透過一個中國內涵的模糊化來保住台灣的主體性。但實際上,「台灣屬於中國的一部份,國號為中華民國」,這樣的詮釋方式進到國際社會中,只有前半段的詮釋會被留下來,因為目前國際社會所認定的「中國」早以定於一尊,那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換句話說,台灣如果仍繼續基於92共識來和中國交流,不論透過什麼樣的操作方式,絕對都難以逃脫「台灣逐步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框架,在兩岸的實力和價值觀都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進一步的深入政治交流,唯一的下場就是台灣進入一國兩制之中。

在中國成為一個真正民主化的國家之前,台灣都應該以務實的方式來保護民主自由的價值和台灣的主體性。深綠所喊的正名制憲獨立建國當然是毫無可行性,以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嚴重依存度,以及現今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即便台灣真的改了國號宣稱獨立,也不可能走出台灣。以近似於92共識的方式,既能避開一國兩制陷阱,也能維持穩定兩岸關係的定位,就只有提出「一個中華民國」取代92共識。

「一個中華民國」可以視為過去蔡英文主席所提的「台灣共識」,台灣為主權獨立國家,國號為中華民國,這樣的說法是目前台灣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接受的共識,而我們向對方提出「一個中華民國」的立場,可以達到「防禦性表述」的意義,也就是對岸可以將「中華民國」解釋成台灣方面對於「一中」的表述方式,但對岸不可能進一步對「中華民國」內涵加以詮釋,但相對的,也避開一中一台或是兩個中國的表述。在後馬時代的兩岸論述上,從92共識「雙方各自表述一個中國」進入到「對岸表述一個中國,我方表述一個中華民國」這樣的階段,除非中國內部出現實質政治改革,否則「一個中華民國」的表述,將把兩岸界定在穩定但政治進程停滯的位置上。

重返親美政策並立足南海新戰略

正如同前面所說的,對現今的中國,台灣宣布獨立與否,都無法對其造成任何干擾,「一個中華民國」固然是一個相當良好的外交談判定位,但要支撐「一個中華民國」的立場,仰賴的還是硬實力。首先是加強台灣經濟自主性,加速產業轉型和研發,尋求簽訂FTA以外的方式來爭取關稅減免,降低對中國的高度依賴。其次是爭取TIFA,為了爭取美國更多支持,開放美豬勢在必行,國際間的談判絕無全然只對我方有利的情況,以最小犧牲換取最大利益是必然之事,以現今國際態勢,以美豬或其他項目的開放才有可能換取美國的實質支持,而後續配套措施其實全然操之在我,只要政府能做好充分把關,必然能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而另一方面,在台海軍力以及兩岸國際影響力如此不對等的情況下,以太平島和南海為支點,尋求國際政治同盟是保護台灣主體性的可行手段。讓美國、日本或是其他同盟進入到我方領海建立軍事基地,都是可行的軍事/外交箝制手段,在未來10年,南海的戰略意義將隨著東協成長變得越來越重要。

而台灣也可以思考如何將在台灣土地上的數十萬外勞以及在東南亞的台灣結合起來變成對東南亞有影響性的非官方政治力量,這也是台灣可以去考慮的著力點。當中國為了繞開美國的海上封鎖,開通高鐵進入歐洲和東南亞時,台灣也應採取類似做法,以靈活務實的態度,發展台灣的國際外交網。

綜上所述,進入後馬時代,台灣應該以「一個中華民國」此台灣共識的基礎上,盡快建立更務實而宏觀的兩岸與國際戰略。

關鍵字: TIFA台灣共識中華民國FTA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