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台北人社工魂,喜歡了解世界上各種的性別與生命故事。同志運動做了12年後,深感台灣政治腐敗,導致進步價值難以推動,因此選擇親身投入改變,望透過參政讓新政治趕快到來,讓有愛之人皆能在家鄉成家、養育下一代、安心終老。現在正一手做同志運動,一手投身政治工作,同時和老婆和一狗二貓居於台北近郊。
近日來,台灣與巴拿馬斷交驚動全國,也引起各界討論,蔡政府上任以來,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只剩下20個邦交國,然而,這樣的結果真的是蔡政府能夠控制或解決的嗎?
這一年來,台灣的邦交國數量逐漸減少,過去走親中路線的國民黨,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大肆的批評當今執政黨的外交政策,並不忘重申前總統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政策,帶給台灣多大多大的國際利益。然而,國民黨似乎忘記了,他們之所以會在上次大選輸到無路可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親中路線的外交政策不被台灣人民所接受,才讓民進黨重新取得執政權。
馬英九總統的外交政策,基本上就是順著中國走,請求中國給「中華民國」一條生路,不論是經濟發展、外交工作、觀光拓展,老大哥心情好,就賞你一口飯吃,讓小弟分點小紅,在任務結束前還來個世紀中台領導人見面握手會,試圖創造國民黨的歷史地位。這樣的偏安心態,實為暫時性假象,因此,現今的狀況或許才是我們所要面對的真實國際世界。當中國不滿意台灣人民的自主意識決定時,陸客開始不來、奪取台灣重要的邦交國、斷絕過去開放的經濟政策,就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現實,而該如何解決,正是當今的台灣人必須要面對到的挑戰。
身為出身台灣的國際事務工作者,這些年來在參與各種國際場合的過程中,確實很清楚感受到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的處處設限,尤其是無法以國家身份參與全世界最大的國家交流平台聯合國,雖然是一大憾事,但台灣依舊能透過各種NGO工作參與區域聯盟來努力地參與國際社會,維持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同時持續深化民主與人權法治形象,自發性遵守國際人權公約,甚至將之國內法化,更是表達台灣有極高意願與誠意參與國際社會,同時也證明台灣與中國的差異,不失為一帖良方。
近日雖有許多人跳出來說,將「中華民國」正名為「台灣」無濟於對抗中國的打壓,因為中國的聲明向來非常清楚是表達「台灣這塊土地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算改名為「台灣」也一樣。然而,我認為台灣人民早已用行動證明我們不是、也不願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縱使中國認為「一中原則」是大勢所趨,在我看來,無法抗拒的未來潮流其實是:台灣民主之路將會更加深化,下一代對於自我的國家認同會更加清晰,對於台灣的人權期待也會有更高的標準,當然也會有更多人不願依附在中國的庇蔭下,而希望一起打造出屬於台灣人獨特的一條路。
過去的兩岸偏安政策,看來已面臨到嚴重的瓶頸,雖然將國名正名為台灣或修憲正視台灣主權無法一舉解決中國打壓的問題,但是否有可能是尋找出路的第一步?確實需要審慎思考之;同時,台灣已不可能再走回頭路,回到威權統治或依附中國的時代,因此政府須重新全面檢討過去的外交政策,如何創造台灣的軟實力,在國際社會獲得不可取代與不可忽視的位置。投入資源培養國際事務人才,鼓勵並投入實際外交資源讓台灣NGO工作者參與更多國際事務,提升台灣在各種議題的國際能見度,同時深化下一代的第二外語教育,建立能夠思辨的國際觀,或許都是可能的方向,未來需要集思廣益,並且聽進不同的意見,跳脫過去的傳統框架,才有可能創造新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