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台韓斷交21週年:改變對韓思維的時刻

友善列印版本

編者註:甘比亞宣布與台灣斷交,台灣上下一片震撼,顯然毫無心理準備。【首爾想想】楊虔豪在今年8月24日與30日刊登的兩篇專欄文章,回顧當年台韓斷交的情況,值得再度思考。本篇文章首度刊登於2013年8月30日。

上週本人所發表的「台韓斷交21週年:台灣外交的反思與批判」一文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迴響與轉貼。事實上,在斷交第18年與20年時,我都曾撰寫過專文,在個人網站與報紙上發表後,點閱量皆高居不下,可見年輕世代台灣人仍渴望探求90年代初那段未曾經歷過的風雨情節。

我撰寫此文目的並非是要吹捧韓國。而是在台韓斷交埋下日後我們的「反韓情緒」火種的情況下,21年來,大家對韓國的批評與謾罵過多,卻幾乎沒人仔細思考當時國民黨政府處理外交與對韓思維是否同時存在問題,包括源自其在大陸時期的對韓優越心態、在外交局勢丕變與我方立場越來越站不住腳時,天真相信作為台灣反共盟友並相呼稱兄道弟的南韓不會離我們而去。在對韓仍以「天朝」意識自居的情況下,斷交發生,沒能省視自己處理對外事務的無能,無法順應時勢的國民黨當然心生憤恨。但其實,台灣人並無必要承襲這套來自國民黨與大韓民國瓜葛所產生的價值觀。

在文章刊載之後,宣布斷交期間以記者身分見證台韓外交風暴的朱立熙老師再次回憶起當年情景。朱立熙認為台灣反韓情緒被掀起正是源自國民黨政府為遮掩自己外交過失而力圖轉移焦點的藉口,意圖透過輿論操作以達目的。經朱老師允許,本人將其於1992年斷交前之經歷與大事件集結彙整成時間軸表。

若搭配上周文章中曾任駐台特派員的南韓大報主管級記者向筆者透露的外交秘辛即可明確了解,根本無心認真經營對韓外交的國民黨政府與外交官員是因處於狀況外而無法在韓方暗示下得到斷交信號。而朱老師對錢復等人發動輿論炒作掀起反韓情緒之說法也與該南韓資深記者上週向筆者揭露當時政府方的態度不謀而合,這其中竟包括了外交部直接向媒體施壓阻撓批判政府辦事不力的行動。

如同朱老師前述,國民黨政府在當年遲至8月19日才得知斷交警訊,錢復透過和立委進行會談後,有立委建議應從民間層次開始展開對韓抵制活動。有趣的是,到警訊到來的當天,中華民國駐韓使館人士仍完全不知情,甚至表示「不可能吧」,在在證明當年外交部在台北與漢城間的熱線聯絡存在問題。而自隔日起,國內即出現有民眾聚集在韓國大使館抗議、焚燒韓國國旗、拒買韓貨等事皆陸續發生。

筆者調閱1992年8月19日斷交前的《台視晚間新聞》的報導影帶,國民黨政府在獲知斷交訊息後,由時任行政院發言人胡志強發布聲明表示:「作為一個反共國家,在全世界的共產國家相繼崩潰之際,韓國卻有意於與堅持共產專政的政權建立外交關係,至為不妥。如果盧泰愚政府,一意追求與中共建交,是背棄國際正義、違反國際潮流的行為,而且不符韓國的立國原則以及國家利益。中華民國基於支持韓國復國以及共同維護自由民主的立場與原則,不能理解盧泰愚政府的作法,並且在此表達強烈的不滿。」

「為了維持中韓邦交,我們仁盡義至,如果轉變到來,我們無所愧疚。希望政府全體同仁與全體同胞要團結在一起,支持政府做嚴正的交涉,我們的國格與尊嚴絕不容任何傷害。」從胡志強的說法可以看出在步入90年代後,國民黨政府面對外交問題仍因堅守「一中原則」與「中華民國」為唯一合法地位的框架而被綑綁住,對南韓還是以「助韓復國推動者」的老大心態來處理外交。

但當年堅守中華民國招牌的國民黨政府現在態度卻傾向另一極端,顯得相當可笑。朱老師指責稱:「錢復將台灣外交定位為『兩岸關係位階高於為其他國的外交關係』,馬英九也遵奉其思維開展現在的『外交休兵』政策,如果是這樣,那麼我們幹麼還需要外交部?直接並到陸委會成為下屬機構就好了。」

現在南韓與台灣發展差異已越來越大,但台灣民眾們對韓受背叛感與忌妒心仍然強烈,甚至轉化違背和妄想症。而自台韓斷交以來,台灣仍無法學習韓國長處,也無法發現自己的優勢。

斷交並不是一件多麼令人傷心的事。更悲哀的是台灣社會在這期間不願深刻反省甚至被蒙蔽。彼時此時的國民黨政府連「政治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這最簡單又殘忍的現實與教訓都無法接受,何來有資格批評韓方背信忘義,並將反韓情緒擴及到所有人上?在這樣的思維下,台灣成了一個四不像又丟人現眼的國際笑話。我們唯有擺脫源自國民黨從大陸帶來的對韓優越心態並同時建立真正「務實」且非「媾和」的外交思維,才能突破困境。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