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的解藥是哲學

曾有人請美國雷根總統畫出他心中的世界地圖。不意外的,美國與蘇聯在圖面兩側佔了極大面積,而環繞著美國與蘇聯的則是一些面積小得不成比例的國家,「有幸」被雷根記得並畫上的這些國家,並沒有被標註它們的正式國號,雷根在這些代表國家的小小圓圈裡標註了『我們的石油』、『咖啡』、『鑽石』以及『香蕉』。這些國家在美國總統心裡,只有提供原料的價值。

身為一個前殖民地,由於歷史機緣,台灣幸運地沒有成為類似的單一原料生產國。我們擁有一個不完美但機能仍稱得上完整的社會結構。這裡不是世界舞台的中心,想挑戰世界的孩子們,最終可能還是得離開這裡,但我們的社會至少仍可以讓孩子在父母身邊,一邊涵養著他們心裡的夢想、一邊慢慢長大,直到他們準備好了,再振翅高飛。

劉俊明

主要學歷:Curt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博士

經歷:和春技術學院副教授、輔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大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管理課課長、中國生產力中心顧問助理

現職:高雄美國學校、義大國際高級中學、高雄馬禮遜美校十到十二年級數學 family tutor、本地國高中與大學數學家教

葉智林

服務於電子業。真心相信,如果我們願意,台灣能成為人類文明往下發展的重要基石。

20年街頭陳抗統計趨勢圖告訴我們的事

2014年大大小小街頭運動,從年初太陽花社運,至年底國道收費員的抗議,過去這年在台灣社運史上畫下一場不可抹滅的歷史新頁,蘋果日報於10月18日報導年度集會遊行統計資料200萬人次參加街頭運動,筆者透過幾張統計趨勢圖,試圖去說一個台灣社運史的簡易統計故事。

何明修(2001)探討台灣環境運動在民主化階段(1993-1999)的發展,其中即指出社會運動只有在政治機會不完全封閉與不完全開放的條件中,得有其發展的機會。圖一的趨勢圖正好刻劃了過去社會運動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發展。

Umbrella Revolution:未完成的革命(下)

香港人誓將歸來 如何歸來?

<「We’ll be back」是雨傘運動結束時的主調,符號、訊息、行動,如同回聲無所不在的重現。有時單獨行動,有時合流,形式變化多端,攀岩掛幅、鳩嗚團、報佳音團,各式的流動佔領,或是如雜草重生般不斷復活的列儂牆(Lennon Wall),成了所有抗爭者的默契。

但一群去中心、去組織、拒絕領導的群眾,將如何歸來、以甚麼形式歸來,才能對堅不讓步的當權者產生實質壓力?

資料思潮

資料思潮是由一群紐約台灣留學生所組織,希望透過資料分析與資料視覺化,解構說明台灣社會的各種議題。

Umbrella Revolution:未完成的革命(上)

2014年12月11日,或許是一代香港人心中漫長的告別。

這是雨傘運動最主要佔領區金鐘被清場的日子。75天以前的9月28日,10萬名香港人湧入立法會、政府總部所在的金鐘,要求釋放兩日前率眾衝進公民廣場而被逮捕的學生。

那可能是一場革命初始的樣貌。警方封鎖了金鐘地鐵站,憤怒的群眾從灣仔及中環兩方向湧入,人群從人行道滿溢到車輛疾駛的夏慤道上,佔領逐漸形成。數萬人站在香港的政治中心,港島最重要的主幹道上,共同感受過去香港人內心某種堅不可摧的信仰──法治與秩序被解構的震撼。

在87顆催淚彈直撲眼鼻皮膚的辛辣刺痛中,我看著僅僅將保鮮膜包住頭部、克難保護眼睛以阻擋胡椒噴霧的香港年輕人,以及地上不計其數的折翼雨傘。數千名香港人不畏流言,在武警的槍口前等待隔日黎明。

【華山論劍】議長選舉記名投票,國民黨快從善如流

國民黨議長買票買到贏得了綠營席次佔多數的新北市和台南市,其中台南市議會李全教由議員買票一路買到議長,竟然讓市議員只選上16席的國民黨扳倒29席的民進黨,國民黨中央高興得不得了,中央黨部發言人陳以信說「感到欣慰」。同時痛批民進黨在「各縣市議會正副議長選舉過程中,為求目的不擇任何手段。」

民進黨在議長選舉後,賴清德、陳菊、蔡主席接連呼籲為了端正選風,建立責任政治,議長選舉應當改為記名投票。大勝之餘的國民黨毫不客氣地回擊說,為什麼現在選輸了就要改記名投票,以前為什麼不要求?可見民進黨對「議會自主」的解釋明顯前後不一。

其實民進黨在議會選舉要求記名投票歷史淵源流長,並不是今天才開始,而是早在國會剛剛全面改選時就開始了。只不過一開始就被國民黨擋住一直擋到現在而已。

作為一個台灣人──陳水扁:「不要哭、也不要跪」

在網路上看到2004年總統辯論(註1)。很明顯,黨國權貴出身的連戰根本不是一路努力打拼上來的陳水扁的對手。10年過去再看這段影片,陳水扁的演說依舊完全打動我的心。在台灣定位問題上,連戰說跟中國談判時可以「擱置爭議」,陳水扁想也不想直接回:「不是每件爭議都可以擱置,主權爭議怎麼可以擱置,台灣主權必須堅定。」

有人問,像我這樣的台獨分子,為什麼不會去責怪陳水扁為什麼沒有在他八年任期內宣布建立台灣國?關於這點,我不會去怪他、也不會怪那時候的民進黨。曾經我也很天真,以為可以借「中華民國的身體」去做「台灣獨立的事情」。我是一直到我2006年出國後才知道「名與實要相符」──也就是說,要腳踏實地、從頭到尾地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台灣國」,是一件多麼嚴肅且必要的事。

【打狗吹水】太陽花運動的震幅:新工會運動的號角?(下)

太陽花運動力阻服貿的成就,成為這幾年「公民運動」的高峰,跌破大家眼鏡的「九合一選舉」,學者也說這是「公民社會」的力量所致。儘管「公民社會」概念不甚明確,若以黑格爾跟馬克思著眼於「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化進程的視角為溯源視之,以勞動分工為基礎的經濟特徵,帶出城市自治傳統中的社會組織型態。

換言之,黑格爾或者馬克思眼下的「市民社會」,是以指涉西歐各種同業行會組織(基爾特/guild)和自治團體所帶出的經濟與政治的規範,形成一種對國家政治直接干預介入的政治與經濟的經緯天地;儘管,馬克思在意的是這市民社會中的剝削衝突與階級矛盾。後來,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演變,行會組織逐漸成為資本家或老闆的同業公會,以及工人結社的工會組織的複雜前身史。因此,若歷史性地看,為了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公會」或「工會」組織,可說是「市民社會」的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