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問題的解藥是哲學

友善列印版本

曾有人請美國雷根總統畫出他心中的世界地圖。不意外的,美國與蘇聯在圖面兩側佔了極大面積,而環繞著美國與蘇聯的則是一些面積小得不成比例的國家,「有幸」被雷根記得並畫上的這些國家,並沒有被標註它們的正式國號,雷根在這些代表國家的小小圓圈裡標註了『我們的石油』、『咖啡』、『鑽石』以及『香蕉』。這些國家在美國總統心裡,只有提供原料的價值。

身為一個前殖民地,由於歷史機緣,台灣幸運地沒有成為類似的單一原料生產國。我們擁有一個不完美但機能仍稱得上完整的社會結構。這裡不是世界舞台的中心,想挑戰世界的孩子們,最終可能還是得離開這裡,但我們的社會至少仍可以讓孩子在父母身邊,一邊涵養著他們心裡的夢想、一邊慢慢長大,直到他們準備好了,再振翅高飛。

然而,許多人都意識到狀況正在惡化。這個國家的許多領域都在衰退、乃至於消失,原本多樣性的產業外移後,替補的則是單一化的觀光、服務產業。表面上文創產業紅紅火火的,但真正擔負深植文化厚度的文學、媒體等領域,也不像1990年代之後的20年間,有源源不絕的創新與突破。不斷萎縮、衰退的社會機能,讓生活在這裡的人漸漸感到窒息,待在台灣似乎不再是「準備」,反而是自廢武功。焦慮的人們不斷思考,怎麼逆轉這個萎縮的過程,怎麼找出萎縮的原因。

來自中國的磁吸效應或許是原因之一。但有企圖心的人才或企業,本就會去有挑戰性的地方測試自己的能耐,即使沒有中國,人才仍會外移、待不下去的企業會被淘汰、優秀的企業會把觸角往外延伸。台灣的問題在於,有實力或勇氣的企業與人才去挑戰大聯盟後,替補上來的人或企業,是否會因為這個機會而讓自己磨練成為一軍,成為另一個上大聯盟的預備隊?

在台灣,我不只一次聽到那些不滿被困在企業內而且實力不錯的人,一方面想開創自己的新局,同時卻又抱怨著沒有東西可作,躊躇不前,持續在企業裡作他不滿意的工作。但就在台灣反覆出現類似的洩氣話的同時, 受到次貸風暴、南歐國債等干擾的美國、歐洲乃至於中國,仍不停湧現新創企業,各種領域的實驗與新概念,也源源不絕。

事實上,過去百年來,台灣不是沒有累積人才,也不是沒有支應人才發展的資金與制度,如果是為了賺錢,我們也不缺勇氣。但當世界輪軸加速向前滾動的時候,我們卻緩緩地失去速度,而且無論怎麼著急,都難以重新啟動。原因並不是沒人才、流失人才、或制度缺失,我們缺的只是夢想。但不是我們原有的發財夢。

台灣人一直以來的夢想就只有賺錢,除了賺錢還是賺錢,錢賺夠了後,一心想的就是怎麼保護得來不易的財富。像Paypal創辦人馬斯克那樣,把Paypal賣給eBay得到大筆財富後,沒有守著這財富,反而把資金轉而投入努力太空旅行與電動車事業,台灣人很難理解其動機。我們當然不懂,因為驅動這一切的,遠超過金錢之外。這不只是賺更多錢、或者把電影中太空冒險的驚心動魄現實化而已。

西方哲學從亞里斯多德開始,就一直對探究宇宙與世界的本質懷抱著深厚興趣,這興趣深深滲入他們的意識深處,驅動著他們探索世界的樣貌與真實本質,航海冒險、開發『新』大陸、微粒子研究、基因研究,乃至於馬斯克的新事業,都是這探索拼圖的其中一片。純經濟動力從來不是真正驅動力。

網路上曾有一則流傳頗廣的笑話:馬的屁股決定了太空梭燃油火箭的大小。這個笑話很好地解釋了經濟學『路徑依賴』的概念。事實上,『路徑依賴』遠比馬屁股的例子還要深遠。從哲學關注的命題開始,就決定了往後西方產業、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的樣態。這同時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電子業永遠只能當跟隨者?任何人都不可能在追隨他人夢想的同時,超越他人。

更何況,我們除了累積財富,並沒有真正的夢想。

關心台灣困境的人,參考各國經濟制度,想為台灣找到出路。但政治與經濟制度本身都只是工具,它們之所以能發揮功效,必須有明確的方向引導,而那方向感絕不是政治或經濟自身能夠提供的。如果我們不能重新思考我們想要的價值,我們不可能找到屬於我們的夢想,找到在財富之外,我們應該為什麼事情而努力。

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我們當然只能停在這裡,哪裡也去不了。解決經濟問題的藥,一直都不在經濟。如果我們不能體認這一點,台灣還會失速很長一段時間。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