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會被「內向性」拖垮,還是正走在重建價值之路?

友善列印版本

2014最後一日,夜越深越見寒冷的氣溫,擋不住不斷湧入盆地參加跨年倒數的人流。人都往東區去了,住家附近街道,不到九點便反常地安靜下來,不見人、不見車,店招早早熄燈,路面乾乾淨淨,多年來第一次讓這麼多人心神激盪的那場選舉,同樣沒在街頭留下任何痕跡,僅餘路燈兀自堅守地慘亮的白光,偶然間不知自何處傳來的貓鳴,讓天地星辰益發遼闊起來。 

天際線忽然有了一明一暗的閃光,那是被屋舍、大樓遮住而看不到的煙火,在煙火下方,人們正帶著希望、以及對未來的不安,歡呼迎來新的一年。煙火附近,吳曉波坐在陳昇唱了21年的跨年演唱會,腦子裡同樣想起了這一年來發生在台灣的事,選舉、大大小小的抗議事件、還有去年春天時呼應驚蟄節氣的那場學運 (轉眼間已經是去年的事了啊~)。

吳曉波把他的感受寫在『這一代的台北』裡,好友在微信上讀到,轉發給我。他筆下的台北,是台灣的縮影,遲暮的美人,曾有的繁華似錦,過去了,徒留餘韻。世界快速往前變動著,台灣卻一點也不心急,只知緊抓住手中殘留的美好。年輕人為擋住服貿,走上街頭、佔據立法院,他們不看台灣各項經濟數據節節後退的事實,只想拒絕中國。「台灣年輕人的本土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對屏東縣議員賄選事件的關心,遠大於對岸抓了幾只大老虎。」

吳曉波於是下了這個結論:「(台灣)被邊緣化是一個事實,繼而會發酵為集體情緒,最後固化為一種『自我邊緣化』的意識形態。」這不是第一篇類似的文章,相同的結論,龍應台提過,陳文茜寫過,何飛鵬講過,還有很多關心台灣的人都說過。他們列舉了許多台灣社會缺乏國際觀、只關注自己、不在乎世界變動的言行及事件,以印證台灣越來越內縮、越來越「內向性」。在台灣未來往上或往下仍看不明白、摸著石頭過河的當下,讀著這些意見,心裡難免忐忑。

「台灣社會是個內向社會嗎?」美國人大約是全世界最不在乎美國之外事務的人了,很多調查都顯示,極高比例美國人不但不了解國際政治、經濟、地理,甚至連他自己居住小鎮外的事情也不關心。但絕不會有人說美國是個「內向性」的國家。

「關注內在事務」與「內向性」之間,並不如龍應台、吳曉波想的那樣直截了當。包括談及「內向性」時的內涵,細想起來,也不是那麼清晰。如果我們反駁美國不是內向性國家時,心裡所想的是美國在全球範圍內所進行的捍衛自身生存權利的種種活動,那麼,欠缺資源、在全球性權力結構中處於中下位階的國家,本質上就不具備外向性的可能性,這樣的「內向性」指涉,意義何在?顯然的,有意義的「內向性」概念,另有指涉。

黃仁宇對「內向性」的看法,值得參考。「(內向性是指)整個社會發展不是向先進部門看齊,而是向落後部門看齊,以求低水準的平衡,由此導致社會發展全面落後。」黃仁宇是財稅史者,他的「內向性」觀察也是針對社會財稅制度,由此出發,他定義了宋朝經濟的進步特質、以及明清帝國經濟政策的內縮性格。但這說法其實不必被侷限在財稅史內。

就在半年前,數字科技因未向金管會提出申請,率先在旗下8591寶物交易網提供遊戲寶物交易金額代收代付服務,遭檢方以違法經營起訴。讓數字科技被起訴的網路支付,在許多國家皆已行之有年,不是很特別的創新。中國的「支付寶」比數字科技走得更遠,透過它交易的金額,每天達100億人民幣,以中國「國進民退」的施政性格,尚且容許支付寶存在。

「社會發展向落後部門看齊,以求低水準的平衡」,指的正是像數字科技這樣的例子。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尤其在創新、創業的領域,特別容易感受。從這個角度切入,台灣的確是個內向性社會,但原因並非「台灣人只關注內在事務」。

乍看之下,拖住創新的是跟不上時代的法律。但法律或類似的社會治理框架,其本質是為了照顧最大範圍而採取最小集合,這是「法律是最低標準」說法的由來,為求穩定性,法律也會刻意地滯後於社會發展。不獨台灣,全世界皆然。但其它社會的法律並不妨礙創新,可見得追究法律、修改法律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台灣之所以走上內縮道路、之所以不向先進部門看齊,根源仍在於我們缺乏終極價值。一個欠缺終極價值關懷的社會,其判斷事物的標準,很難擺脫生物或物質層次、或是經驗能夠理解的範圍。偏偏創新就是建立在經驗範圍之外的新事物,這在根本上就相互矛盾。

過去藉由教育、刑罰、文化規範、經濟誘導等手段,由上而下灌輸的價值體系,在民主化的過程裡,隨著其倡導者道德破產,隨之失去正當性,台灣的價值體系由是出現真空狀態。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被吳曉波或龍應台詬病的「內在事務」,如太陽花學運、華隆關廠事件、反核四、反對不必要的土地徵收、保護樂生療養院、保護松菸旁的行道樹等等,並不能被簡單地視為抗拒改變、拒絕睜眼看世界。人民通過面對自己社會、國家的問題,思考國家經濟建設與其他價值的優先順序,同時也思考我們對環境、對弱勢者、對歷史的態度,這其實是一個漫長且巨大的重建價值的工程。

把「關注內在事務」與「內向性」是兩種獨立且層次不同的概念,用因果關係串起來,貶低這些調整內在結構的努力,把解藥當作毒藥,反而會讓我們離「外向性」越來越遠。「台灣年輕人對屏東縣議員賄選事件的關心,遠大於對岸抓了幾只大老虎」,一點也不如吳曉波所暗示的那麼不堪。

這一代的台灣,是蛰伏的台灣。花火落盡,夜漸漸回歸寂靜,我懷著對下一代台灣的期待,邁入2015。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