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想想】不能只看註冊率決定大學退場

日前教育部公布大專校院103學年度日間部的註冊率資料,雖然刻意隱藏全校的註冊率,一如預期,媒體仍將焦點集中在哪些學校招不到學生、將面臨退場等,教育部也端出所謂的輔導機制與輔導名單。然而筆者認為,這樣的作法非常不妥,如果僅憑註冊率決定哪些學校該退場,將嚴重影響台灣的社會文化發展、阻礙區域均衡,而應以更廣面向來思考退場與高等教育未來走向等問題。

我們先來看這次公布的註冊率說了什麼?撇開碩士與博士班不論,在註冊率偏低科系的部分可以發現:

  • 公立的一般大學學士班,註冊率皆高於五成。
  • 一般大學註冊率不到五成的有三校15系,都位於南部,都是2000年新成立的私校,其中一校有6個科系甚至都低於兩成。

技職體系部分,由於部分系科開放高中生申請入學,教育部只提供不含與僅含申請入學分開的註冊率,無法看到該系的全貌,但我們仍可歸納出:

【時事想想】特許事業加掠奪國土 國民黨800億黨產全部「不當」

即將出任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在受訪時表示:「不當黨產當然要歸還。」引起廣泛討論,部分人士認為應該是歸還黨產,而不是只歸還不當黨產才有誠意。作為一個追蹤、研究國民黨黨產26年多的財經記者,我不得不說,國民黨的黨產全部都是不當的。理由是什麼呢?

談到黨產一定要探討四個問題:

一、國民黨黨產還有多少?
二、黨產怎麼來的?哪一塊錢是「正當黨產」?
三、政黨為什麼不能擁有黨營事業及黨產?
四、如何追回不當黨產,以落實轉型正義?

國民黨黨產到底有多少?答案一直莫衷一是。我推估應有八百億元左右,當然還是期待國民黨公布明細,讓全民看清楚。

 

【華山論劍】中共突然密集提九二共識,為什麼?

當柯文哲勝選情勢已經非常明朗時,北京說柯文哲訪上海的前提是必須承認九二共識,等到1129民進黨大勝後,中共強調九二共識的頻率也接著上升,例如12/31大陸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強調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在鞏固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增強了互信。中共既然這樣重視,於是台灣便開始有人建議,2016年可能執政的民進黨應該接受九二共識,才能順利處理兩岸問題。

只是我們應該要注意,北京最近向台灣密集拋出九二共識,和前一段時間任國民黨如何要求都絕口不提九二共識,實在形成了非常鮮明而突兀的對比,這中間的文章到底是怎麼回事?

【時事想想】巴黎恐攻事件:言論自由至上 讓愛比恨更有力量

1月7日法國時間早上11點,以諷刺漫畫著稱的《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總部遭到三名恐怖份子的猛烈攻擊,造成12死亡,四人重擊多人受傷,其中有兩名警察,一位經濟學家馬立斯(Bernard Maris),雜誌社四位漫畫家,含總編查爾布(Charb)47歲、卡畢(Cabu)76歲、沃令司基(Wolinski)80歲、提努(Tignous)57歲,這四位元老級的藝術家皆以追求「自由」為生命志向。

7日下午總統歐朗德與內政部長卡澤諾弗(Cazeneuve)都到現場了解狀況,隨即召開內閣會議,歐朗德表示:「發生在巴黎的是極為野蠻的行為,攻擊一家報社等於是攻擊言論自由。」堅持:「自由精神必會戰勝野蠻。」他於現場重申保護新聞自由,並指示巴黎地區進入警備狀態。

【時事想想】錯把苦勞當功勞的民選首長與台灣社會

新科市長柯文哲認為官員6點下班幹不了什麼事,前郝市長回應說,9點的時候到市政府看看就知道官員幾點下班。兩位前後任首都市長不約而同,以早出晚歸、苦勞等於產出的農業時代邏輯,來要求講究創意及團隊競合的網路社會智識勞工。

【打狗吹水】「第三勢力」漫談(1):「政黨輪替」的新想像?

在馬邦伯執政下被「激活」(刺激到活起來)的「公民運動」,在去年寫下波瀾壯闊的立法院與行政院佔領運動,並催生出所謂「太陽花世代」。在連番的牽動之下,造就去年底九合一選舉中,中國國民黨的慘敗。公運力量的蓬勃,以及九合一的結果,讓社會開始對「第三勢力」的出現,多所期待。

不論社會對第三勢力的各種遐想與期待,有著見仁見智般的歧異,但個人對第三勢力之所以期待,是因為第三勢力的存在,是目前台灣國家跟社會正常化的必備手段。其實,吾人對第三勢力的期待與認識,並非單純的「藍綠皆爛」,然後便主觀式地期待「優質」的第三勢力,可以優化當前常令人氣結與無力的台灣政治現況。「第三勢力」之所以值得期待,乃因第三勢力是進一步弱化、甚至瓦解中國國民黨,並將國民黨送進歷史博物館的手段途徑之一。

北京斬斷最後一哩路的三大政策工具

儘管非國民黨陣營在去年11月底的地方選舉大有斬獲,但是若要重演1990年代下半期的政黨輪替卻未必容易。基於中國持續上升的國力、相對衰弱的美國與外交被動的歐巴馬政府,以及積極對中開放的馬政府之故,北京目前至少取得三大類可影響台灣政局的政策工具,大致可分為經濟、人口與軍事三大類。

經濟方面,中國對台的經濟手段甚廣,除了已經路人皆知地運用行政等措施影響台商在中國當地的產業投資、跨海峽生產鏈與百餘萬的台商、台幹與其他從業人員之外,中國資本在台的拓展分布也取得相當的影響力,無論是從基本的個人資料掌握、稍微積極地資助特定候選人,到透過增、撤資造成心理影響等,其效力恐怕越來越大。

高志文

作者於2006-2013於瑞士國際組織擔任部門主管/顧問,現任外商公司顧問。

由西班牙帝國的興亡看台灣

2014年11月底時,有幸參加台大文學院舉辦的伊比利亞─亞洲論壇,討論西班牙帝國在太平洋所曾扮演過的角色。

相較於西班牙帝國在大西洋與美洲殖民地的角色學術著作與研究的汗牛充棟,其在太平洋的角色多侷限於其貨幣八元銀幣(pieza de a ocho,中國古稱多稱為雙柱或佛銀)被廣泛使用於東亞國際貿易之描述,無視於菲律賓曾是西班牙佔據時間最久(1521-1898)的殖民地之一,甚至連菲律賓的國名都是由西班牙國王菲利浦二世(Felipe II)而來。直至近年來,在西班牙對於其帝國亞洲領地與文化影響的討論才開始為當地學術界所重視。從此也可看出,西班牙學界注重於歐美兩大洲互動的大西洋中心主義傳統,是如何長期忽視太平洋與亞洲的重要性。

【撲馬想想】資本主義社會下的慈善再思考

最近紅透半邊天的電影《名嘴出任務》,以高成本,卻類似B級片的手法,描繪某美節目主持人去北韓暗殺金正恩的情節。北韓在電影中是一個嚴打資本主義的國家,然而諷刺的是,電影中的金正恩卻被描述成享受資本主義的獨裁者。而當男主角用嚴厲的口氣質問金正恩關於人權與飢荒的事實時,金正恩竟然也以美國大監禁(mass incarceration)為例反駁了資本主義運作下的荒謬。

在觀影中(美國已可線上觀看),當觀眾們取笑北韓的媒體控制模式時,也不禁要反問片中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媒體消費模式,又跟北韓有多少的差異?雖然最終這只是一部搞笑,並以諷刺北韓為主的商業片,但許多小地方也無疑地給了資本主義幾記回馬槍(只是不知道導演有無此意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