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在宜蘭縣將有一場由學界、NGO、立法委員及政府部門共同策劃的「食農教育立法論壇」,針對食農教育推動現況進行討論及檢視相關法規。再加上日前立法委員姚文智召開的食農教育法公聽會、台北市政府規劃推動的「小田園小農夫計劃」,及民間發起目前已有百餘間學校参與的「咱糧學堂」行動,台灣食農教育顯然有日益蓬勃之勢。

對照台灣近年食安風暴接連,一有警訊發生,校園午餐食材的安全與營養常成為最先檢視的指標。識者曾提出,基改作物很可能是下一波尚未引爆的問題。在大選前後全台15位縣市首長簽署由「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所發起的「基改食材退出校園」承諾,選後宜蘭縣長林聰賢、新竹縣長邱鏡淳、彰化縣長魏明谷及新竹市長林智堅在接受媒體訪問時,均表示要藉由地產地消方式達成此一目標。
食農教育的萌芽,正好讓我們反省:學校為一教育場域,討論非基改校園午餐不應僅侷限於食安層面,更應拉高至環境教育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