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想想】醫病信賴與溝通比病歷中文化更重要

友善列印版本

近日沸沸揚揚的病歷中文化訴求,引起醫療人員集體反彈,其來有自。回顧我國醫學養成教育,主要教科書與教學內容均以英文書寫,君不見醫師國家考試指定用書數十本,只有一本「公共衛生學」是中文書籍。小國寡民的台灣每年僅養成醫師千餘人,無怪乎沒有出版社願意把動輒數千頁的大部頭書,翻譯成繁體中文。一開始便接受英文醫學教育的台灣醫師們,可能連最常用的退燒藥acetaminophen,只是改成中文的「對乙醯氨基酚」,都沒把握寫得對或甚至念得正確。

故當立法委員舉著世界衛生組織宣言的大旗,要求修法使「醫療機構應以中文建立清晰、詳實、完整之病歷。」強制規定醫療機構以中文建立病歷,醫療人員皆相當惶恐。若是醫療人員間突然改用彼此不熟悉,且尚未統一語彙的全中文互相溝通,首先就有意思表示不精確,語焉不詳導致誤解出錯之虞。如果連最基本的醫療錯誤都無法避免,病人安全無法提升,則更遑論促進醫病溝通,病患恐怕也不會想要這種實際上傷害自身權利的結果。

本次病歷中文化修法草案雖然粗魯而實際上不可行,但尤美女、陳歐珀立法委員提案之「醫療法第67條及第71條條文修正草案」,可見其修法理由立意良善:其中「病人應享有基本之資訊人權,且有權以其所能理解之方式獲得其診斷、治療及癒後情況」尤其令人贊同。筆者以為,此番病歷中文化的波瀾,或可解讀為病患對自我醫療權利的覺醒運動,也象徵著民眾對於當前醫病溝通現況的不滿。

從醫學倫理的觀點言,充分的醫療資訊是達到病患自主、保障醫療人權的第一步。為達到這個目的,與其禁止「病歷上有病患無法理解之外文」,不如改善「病患在就醫過程中僅接收到無法理解的專業語言說明」之問題。由於越是專業的領域,越是存在知識的鴻溝,如何使知識基礎有落差的醫病之間得到相同的共識,本來才是醫病溝通的精髓所在。不論是活用圖解、模型、影片、國語、台語、客語、目的都是使病患了解自身病況;而為使病患獲得充分的資訊,絕非粗糙地把病歷全面轉換成中文丟給病家就可達成。身為醫療服務提供者,面對外來的改革聲浪,除了秉持自己的專業,也應該以開放的態度進行理性論述,並且向內反省癥結之所在。

由此可見病歷中文化不過是個假議題。身為醫療人員,不應自暴自棄地說要去賣雞排,也不應討好病家盲從於全中文病歷的翻譯,而是要更加強化自己表達的能力,不放棄任何和病患溝通的機會,才能建立醫病之間的信賴基礎,又如何進一步建立醫病的信賴基礎才是真正需要被討論的議題。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