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璿羽

陽明醫學系、台灣大學科際整合法律研究所畢業、醫師

政黨法與民主鞏固

一、黨產乃毒樹果實

毫無疑問,健全政黨政治乃當代民主政治的礎石。過去的黨產乃一黨獨大,違反「實質法治國原則取得(Erwerb nach materiell-rechtsstaatlichen Grundsätzen)」的毒樹果實。執政黨利用這毒果,在民主選舉賦予的統治正當性基礎之上,再制訂出的政黨競爭秩序依然是袒護此毒果的毒樹,不僅選舉規則有利於兩大黨,政黨補助亦然。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應該已達民主鞏固,人民對於現行憲政制度卻是前所未有的不滿,連執政黨都喊出憲改。然而在探討憲改朝總統制、內閣制、或半總統制修正之前,吾人必須指出憲法的權力分立與制衡只有政黨間達到動態的分立與制衡才有可能。若不能清除威權統治時期政黨或其附隨組織,以違反「實質法治國家原則取得」的財產,政黨間難有公平競爭,民主則有如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

【撲馬想想】如果查理週刊嘲諷的是全體穆斯林,是否仍受言論自由的保護?

這次法國查理週刊被攻擊的事件,被解讀成言論自由與恐怖攻擊的衝突:「言論自由不該向暴力妥協」,「我們必須誓死捍衛言論自由」等等的論述相繼出現。沒有錯,言論自由是法律權利的ABC,而言論自由受到憲法層級的保護自不待言,這倒沒什麼好爭議的。

但是,有一種聲音漸漸浮現,並佔據媒體的主流位置,那就是對「西方霸權」的省思。熟悉社會學的人應該對該詞並不陌生,此見解認為西方長期對穆斯林不夠友善,無論是基於歷史上的對立,還是殖民時代的文化霸權,或者後911的妖魔化,穆斯林確實佔據在一個比較不利的位置。縱然這種長期的「罷凌」不能正當化恐怖攻擊,但此類論述都希望法國的查理們至少能夠反省一下言論自由的界線,不要「續行」對穆斯林的文化暴力。

陳英鈐

作者為中央大學法律與政府研究所教授,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美國柏克萊大學訪問學人

PISA 啟示錄:嚇人的國際教育競爭,還是用國際教育競爭來嚇人?

看著別人的屁股,不斷追趕,最後連在追趕什麼都看不清楚,是世界次等公民的家常便飯。

「根據一個最新的國際指標,台灣學生的能力落後於人了,再不急起直追,就等著被淘汰。」

這種說法,是台灣教育議題寫作的起手式,接著,就會由教育家/評論家們放言高論,教育官僚則以官樣文章應付一下,一搭一唱地高談如何提高學習質素;僱主,尤其是那些自認具遠見的企業家們,有多了一個話柄來指斥廢青,鞭策他們更努力地自我增值,以維持那低得可恥的薪水。 

【日本想想】林俊傑挨打、AKB48遇襲:偶像明星觸手可及與搞神秘的兩難

歌手林俊傑元旦在西門町舉行簽唱會,卻在活動中被偽歌迷打傷,太陽底下的暴力行為,可不是一句「我想紅」或「新年快樂」就可以了結的。類似的藝人受傷事件,在日本亦層出不窮。

這年頭藝人實在難當,要保持姿態,隨時接受檢視;保持距離,別人說你大牌;太過親民,卻又難免招來「瘋狂(偽)粉絲」,從網路的語言暴力、恐嚇,到直接動手的各種攻擊,有人出於錯誤的「愛」,有人誤用成名手段,明星燦爛光環之下的陰暗危機,實在是處處死角。

【華山論劍】兩岸政策罩門被國民黨搶走了!──兩黨在中國政策角力的民眾評價

1991年民進黨在國大選舉前夕通過台獨黨綱,接下來的選舉結果,民進黨得票率23.25%,比預期的接近30%低得多,從此形成了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選舉罩門的普遍看法(註1)。這看法許多人一直維護了20多年,到現在,甚至1129選舉大勝,仍然沒有改變。

罩門到底是怎麼回事,兩岸問題有主權、經貿、國安、文化交流⋯⋯範圍那麼廣泛,民進黨到底那裡出了問題?大家都吵了20多年了,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稍稍清楚的說法,一直到2013年民進黨召開「華山會議」,才對這一個問題做了大規模的民意調查(註2)。調查結果似乎真的證實,這個刻板印象的確「有民意基礎」(註3):民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滿意度的確低於國民黨,是27.3%比35.0%。

在這樣的基礎上,黨內紛紛討論民進黨的轉型問題,民進黨也承認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邁向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2013年底的民意調查既然如此,因此,在太陽花事件之後的這一次選舉,台灣親中的兩大領頭世家連家、吳家在台北、桃園兩市敗選,很自然的,就被大家認為民眾對兩大黨的兩岸政策的評價有了巨大逆轉。國際媒體就是這樣看,他們幾乎一面倒地認定這次選舉是台灣親中勢力的一次大挫敗。從台灣民意指標公司的調查來看,民眾對兩黨兩岸政策的評價的確出現了大逆轉。(圖一)

為何我們都是查理?

壹、前言

法國左派嘲諷刊物《查理周刊》(Charlie Hebdo)的巴黎編輯部於1月7日遭恐怖分子屠殺,遇難者包括記者、警察、週報專欄作家、經濟學者與一群漫畫家。

對法國社會而言,這場殺戮是向共和國精神宣戰,「我是查理(Je suis Charlie)」的風潮,堅定有力地彰顯法國人對言論自由的捍衛。與此同時,「愛比恨的力量更大(L’amour plus fort que la haine)」的宣言,展現了這個社會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實踐——防杜仇恨藉機蔓延。

貳、也是一種偏見

這是一場言論自由被暴力威脅的事件,但漢語世界卻充斥大量「省思西方霸權」、「檢討『東方主義』」的「進步」言論。簡單來說就是:暴力固然不對,但西方社會也應自省對伊斯蘭的歧視與壓迫。

【打狗吹水】「黨產公投」綁2016大選不值得一試嗎?

「公投」原本在國民黨跟媒體的操作下遭致污名化,再加上當前的「鳥籠公投」狀態,讓國人對公投難有好感。然而,歷經波瀾壯闊的「太陽花運動」之後,許多年輕世代體認到當前台灣的民主,根本無法有效回應人民的心聲跟訴求。於是,太陽花運動中形成的「島國前進」,便以「直接民權」的「補正公投法」連署,進行全島的串連跟啟蒙。

當中,公投法補正的連署,便是著眼於「取消公民投票法第30條所訂之50%投票門檻限制」為主要訴求標的。太陽花運動世代認為,投票門檻的降低,是人民直接民意的展現,更是補足代議制度的失靈。換言之,太陽花世代的意見領頭人認為,民主作為一種程序性工具早已鏽蝕,唯有透由降低民意展現的門檻限制,讓民代政客跟政府,能按照真實民意而行。

我們如何能是查理

《查理週報》遇襲事件,在開槍者死於槍下暫時畫下句點。被殺的漫畫家、被殺的警察、被殺的人質與被殺的槍手都已無法說話。「不要笑,不要哭,不要憤怒,只要理解」,斯賓諾莎的話如今聽來特別難受,因為查理生前要我們笑,而剩下的我們都難以做到。

但我們畢竟無法不去思考,事發後連日來的討論證明了在台灣的我們關心這件事,問題毋寧是:我們為什麼關心,以及我們如何關心。更重要的是,我們是以什麼身分來關心。如果我們出於身而為人的身分而關注此事,顯然就得回答:對於「其他時候、其他地方、其他方式死亡的其他人」我們為何靜默不言。正當眾人探討查理是否「無辜」,同時以「殺人當然不對」一句話帶過,無視「極端主義份子」是否「無辜」的時候,我們內心其實隱隱知道:我們未必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