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論劍】兩岸政策罩門被國民黨搶走了!──兩黨在中國政策角力的民眾評價

友善列印版本

1991年民進黨在國大選舉前夕通過台獨黨綱,接下來的選舉結果,民進黨得票率23.25%,比預期的接近30%低得多,從此形成了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選舉罩門的普遍看法(註1)。這看法許多人一直維護了20多年,到現在,甚至1129選舉大勝,仍然沒有改變。

罩門到底是怎麼回事,兩岸問題有主權、經貿、國安、文化交流⋯⋯範圍那麼廣泛,民進黨到底那裡出了問題?大家都吵了20多年了,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稍稍清楚的說法,一直到2013年民進黨召開「華山會議」,才對這一個問題做了大規模的民意調查(註2)。調查結果似乎真的證實,這個刻板印象的確「有民意基礎」(註3):民眾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滿意度的確低於國民黨,是27.3%比35.0%。

在這樣的基礎上,黨內紛紛討論民進黨的轉型問題,民進黨也承認兩岸政策是民進黨邁向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2013年底的民意調查既然如此,因此,在太陽花事件之後的這一次選舉,台灣親中的兩大領頭世家連家、吳家在台北、桃園兩市敗選,很自然的,就被大家認為民眾對兩大黨的兩岸政策的評價有了巨大逆轉。國際媒體就是這樣看,他們幾乎一面倒地認定這次選舉是台灣親中勢力的一次大挫敗。從台灣民意指標公司的調查來看,民眾對兩黨兩岸政策的評價的確出現了大逆轉。(圖一)

2014年6月民進黨在兩岸政策的支持度上還以25.4%比37.2%大輸給國民黨,但到了12月倒過來以40.4%超越國民黨的33.4%。

2013~2014民進黨終於為召開華山會議進行的民意調查,到為兩岸政策的題目很多,這些題目基本上可以歸類為三個層次:

1,主權立場;
2,對中國的態度,也就是友善,防衛或敵意;
3,具體政策,尤其是經貿政策。

一方面,民眾對民進黨這三層次的政策,隨着情勢的變遷和社會價值觀的不同,評價前後並不一樣;另一方面,民進黨自己的政策方向,除了主權獨立的立場一直很一貫之外,其他兩個層次的政策立場方向,在建黨以來近30年中前後也有很大變化,現在且先從對中國態度這層次開始做一番回顧。

一、對中國態度:

國共兩黨由於內戰,彼此有血海深仇,在這樣的背景下,面對北京國共和談的要求,蔣經國以三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頂回去;但是民進黨在建黨之初,歷史經驗和國民黨不同,對中共沒有像國民黨一樣強烈的防衛心態,因此對三不並不以為然,所以參加老兵返鄉探親運動,終於逼得國民黨政府讓步。

但是等到非典型性的國民黨李登輝當總統要進行辜汪會談時,民進黨卻又因為自己長期被國民黨迫害的經驗,而唯恐被出賣而由施明德帶頭到新加坡抵制。

此後更因為北京對台灣主權的打壓,民進黨比國民黨反感,因此對北京産生強烈的防衛心理,很大一部份黨員甚至走到逢中必反的地步。

這逢中必反的態度,就長期成為民眾對民進黨不滿意的最重要理由。

但是在歷經太陽花運動、頂新黑油事件、2014選舉中台灣民眾對兩岸權貴買辦經濟的強烈反彈後,民眾對中國反感大幅上升,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的負面評價也隨著大幅改善。

二、經貿政策:

民進黨建黨之初沒有明朗的兩岸經貿政策。等到李登輝總統採取對中國戒急用忍政策後,民進黨分化成支持和反對兩路人馬。其中的反對派如許信良主張「大膽西進」。1998年民進黨舉辦「中國政策大辯論」,雙方達成了「強本西進」的共識。陳水扁雖不參加辯論,但是也屬於大膽西進派。

依據陸委會的調查,整個1990年代,民眾對當時兩岸交流的速度大抵是,剛好/太快/太慢三種評價差不多三足鼎立,而以「剛好」一項稍勝一籌,加上當時社會對民進黨兩岸經貿感受模糊,應該沒有什麽好惡,但民進黨在大辯論達成強本西進共識後則大受好評。

等到陳水扁執政後,把民進黨的既有立場和政策方向都拋在一邊,主張四不一沒有和對中國經貿「積極開放」。這時,依據陸委會調查,民眾對兩岸交流關係,民眾仍然是剛好/太快/太慢三種評價差不多三足鼎立,而以「剛好」一項稍勝一籌。這時,雖然陳水扁的政策已經是積極開放了,但是國民認為仍然不夠開放,是屬於「鎖國」。這就等於是,在民眾的評價,民進黨理當站在「剛好」的這一個贏方,而國民黨站在「太慢」的輸方。這也是南部政黨支持一夕間由藍轉綠的關鍵。

等到2008國民黨上台,無論是三通協議或ECFA協議的爭議,國民黨都取得優勢,一直等到服貿協議,雙方輸贏逆轉。到了縣市選舉時,國民黨更因頂新案和連家買辦權貴經濟風波而更趨劣勢。

三、主權立場:

台獨黨綱通過時,台獨的社會支持度不到10%,相反的,統一才是「主流思想」,因此在主權立場上,民進黨和國民黨爭取社會支持時當然居於劣勢。1991國大選舉失利後,民進黨人士對統獨爭議大體有三個不同的因應態度:

1,站在民進黨是「使命政黨」的立場。所謂使命政黨就是站在社會少數但是屬於進步力量的一邊,企圖透過運動讓進步價值最後成為社會主流價值。
2,避開「統獨爭議」,靜觀其變。
3,修改黨綱,廢除台獨條款。

儘管領導人中堅持使命政黨的並非多數,在1999甚至發生提案要修改黨綱差一點成功的事,但是台灣社會仍然一步步往台獨化的方向走。甚至陳水扁總統宣佈「四不一沒有」表示放棄台獨,在2000之後,統獨角力卻依然出現黃金交叉,獨立勝出。從此,主權議題實質上成為民進黨的勝利主場。根據前面的圖二,我們發現因為民進黨是台獨而不支持民進黨的,剩下11%而已;另一方面我們更發現,一中一台的立場已經成為民進黨最受支持的原因。(圖三)

儘管在主權立場、對中國態度、經貿政策三個政策層次,兩黨在近30年的角力中互有勝負,三個層次加總起來,直到2014年6月以前,民進黨還是輸給國民黨(圖一),但是到了2014年底選舉時終於全面翻盤。本來,依「華山會議」的調查結論是,在兩岸關係上,藍綠較勁,民進黨贏在國家定位主權立場而輸在具體政策,換句話說,主權立場/具體政策,藍綠各擅勝場,2014年底逆轉之後,國民黨已經立場和政䇿兩樣全輸了。現在儘管有人還在主張民進黨要在兩岸政策上找出轉型之道,讓民進黨走完執政的最後一哩路;但是實際上,兩岸議題已經從民進黨的罩門倒過來成為國民黨的罩門,該煩惱執政的最後一哩路怎麼走的已經輪到是國民黨了。

 

註:

1. 陳明通、王智盛,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台北),2000年7月。

2.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大抵依據我建議的四個象限説,設計了一系列民調題目,進行調查。林濁水,《從四象限盤點藍綠對中戰略》 

3. 林濁水,《2014對中政策檢討記要》評析,2014/5,民進黨中國事務部。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