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十四張:老居民眼淚、生物悲鳴和朱立倫的願景

位於新店區中山里的十四張聚落,其自從在民國101年捷運環狀線動工後,利記公厝、劉氏宗祠、店仔街、斯馨祠、厚記、悠記古厝以及萬善堂等古老地景便陸續的被拆除,並將其中幾間古厝給移至文史公園。而隨著捷運環狀線工程在進行至一定的進度之後,許多被財團(某建設、某手機等集團)給購買去的土地,也已陸續的展開動工。目前,除了捷運機場用地與和平社區之外,其餘的聚落土地都將分為第一、第二以及第三期給加以開發。第一期的開發時間,約是在2014年十月底展開;第二期與第三期則約是在兩年以後展開。

新店十四張聚落至2011年的抗爭行動過後,便趨於寂靜,且開發工程也在持續的進行,然而,位在第一期開發工程區當中的多位居民,並非是就贊同市府的操作方式,相反的,他們反而是對此感到相當的不滿、不捨與悲傷。當在2010年之後,隨著十四張的農業保留區的限制被解除之後,也使得十四張鄉村正式的敲醒了喪鐘。

【東德轉型正義系列報導七】就算撕碎也要討回真相──談德國如何復原政治檔案

「請大家穿上外套,跟緊一點,這裡像迷宮一樣,很容易走丟。」德國史塔西檔案局檢索部門的負責人包曼(Guenter Baumann),帶著我和幾位外國記者,走進庫房深處,停在一排放滿檔案夾的櫃子和地上堆放的紙袋前,彎腰從紙袋裡抽出一小張碎紙,拿在手上說:「我們都很想知道,這裡頭到底寫了什麼?」

包曼的疑問,正是德國政府備受全球矚目的政治檔案復原計畫,也是我們此行參觀的主要目的。

史塔西(Stasi)是東德的秘密警察,專門負責考核民眾的忠誠和思想,全國數百萬人民的案底就收藏在史塔西檔案局的庫房裡。1989年年底柏林圍牆倒下,共黨政權岌岌可危,史塔西的特務擔心迫害人民的證據曝光,急忙將檔案徒手撕碎,裝進大紙袋,打算送去焚毀。

可是,誰都沒想到,兩個月後,史塔西才剛銷毀少部分檔案,總部就被民運份子佔領(見系列報導五)。國家機器壓迫人民的證據,因此得以永久保存下來:除了排起來將近111公里長的文件,還有裝滿碎紙的16000個大紙袋。

【時事想想】法國burqa ban面紗禁令的背後

針對查理週刊恐怖攻擊的種種反思中,有一些說法是法國也沒有尊重伊斯蘭教的習俗,比如說在2010年時制訂了一項法律,規定不得在公共場所配戴任何蓋住臉部的紗布或是面罩。公共場所的定義相當廣泛,包含街道、學校、商店、公園、大眾交通工具等。只有一些情況下可以免責,比如說機車騎士、因工作需求,配戴會蓋住臉安全帽的工人,或是在宗教場合的婦女等。

這份禁令雖然沒有明訂對象,但許多人聯想到這是針對穿戴布卡(burqa,一種蓋住臉龐的罩衫)伊斯蘭女性的禁令。另外,2014年一項法國高等法院的獨立裁決中,也判定日間托兒所有權解雇在工作時不願拿下頭巾的員工。法國境內的伊斯蘭居民為全歐洲最多,高達500萬到600萬名,這樣的法令乍看之下,是針對伊斯蘭教(即便法國官方說穿戴布卡的女性,法國境內也僅有一千多人)。

【政策想想】碳預算與2015新氣候協議:科學與政治的交會

隨著氣候科學的進展,近年來科學家已經估算出:若要將全球平均增溫限制在攝氏2度以內,以預防危險的氣候變遷負面效應,人類所能排放的溫室氣體總量,此即「碳預算」(carbon budget)的概念。根據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此一溫室氣體總量為1兆噸二氧化碳。

同時,2015年新氣候協議的架構正逐漸成形,負責新氣候協議談判工作的「德班平台工作小組」(Ad Hoc Working Group on Durban Platform for Enhanced Action,ADP)也如火如荼地持續進行著。根據2013年華沙會議的決定,各國被邀請在2015年的巴黎COP21以前,盡快提出對於新協議的「自主決定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INDCs)。

李彥麟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COP20代表團員

A Chi Tzeng

台大外文系四年級學生,雙主修人類系,輔修社會學。

【時事想想】我們不只是查理:言論如何自由?

法國「查理週報」 位於巴黎的編輯部在7日遭到恐怖攻擊,造成12人死亡。隨後,哀悼、呼籲和平的活動及輿論四起,在這呼喊「我是查理」的人群裡,有不少人稱這是西方言論自由價值與恐怖分子的對抗。然而,所謂「言論自由」應是我們面對政府時伸張的權利,此處的使用並不完全正確,這裡毋寧說是兩種言論的對抗。

所以,這個論述是有問題的。伸張言論自由跟反對暴力或許有重疊,但不是同一件事。把「言論自由」拿來當自己的旗幟標語,可以說是把超然的權威價值拉到自己的陣營,暗示對方反那個超然、絕對的言論自由價值,是野蠻、不文明的。

台北遊民生活考:貧民也該擁有這座城市

之前去了萬華龍山寺,參與一個特色導覽團,這個團有趣之處,是其導遊是個本地遊民,透過社會團體的輔助,成為導覽員。龍山寺前公園與遊民的連結眾所皆知,甚至到了汙名化的程度,如2011年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在艋舺公園潑水驅逐遊民的新聞,相對地,許多社福機構也因而在此生根。

遊民聚集於艋舺公園,已有200年歷史。一群理應居無定所的行遊者,為何會在此駐留生根如此之久?台北城景快速變遷,遊民卻能在同一區域存在這麼久,甚至地區本身也產生了照顧這些「負擔」的機能,形成共存狀態。身為同城居民,應該對此有更多感受。我總是試著看見城市中的貧/平民,時時自省,切莫忽視光耀偉大城市背後的陰影,是多麼幽暗深邃。我希望能用我對遊民的觀察,希望他們能被所有人看見。

黃昱凱

熱愛天文學的文組畢業生,賽爾提克死忠球迷,愛看的爽片是瞞天過海,愛喝的酒是威士忌,對北歐神話略懂略懂。

籲花媽、柯P市長:給蕭泰然和本土古典樂應有的禮讚

前總統阿扁被官僚延誤返家的今年元旦,也是目前在加護病房的旅美作曲家、有「台灣史上最傑出音樂家」之譽的蕭泰然78歲生日。日前蕭氏驚傳肺癌末期病危,雖然在政治與八卦掛帥的主流媒體未被重視,卻隨即在網路引發大量網友集氣祈禱,儼然太陽花效應再現,顯見這位曾因創作「出頭天進行曲」被國民黨黑名單放逐18年的大師作品早已深植人心。

2000年阿扁就職大典,蕭氏以國家交響樂團NSO與百人合唱團演出「玉山頌」(管弦樂版世界首演,李敏勇作詞)祝福本土政權首度執政,是遠比張惠妹唱國歌更具意義的創舉。所幸全球台灣人集氣奏效,手術成功、恢復良好的他近期可望出院返家休養,暫時脫離險境,令人欣慰。

經過李、扁兩任總統本土文化的抬頭,蕭氏質量俱豐、類型多元的作品早已是樂壇國人在海內外演出本土古典音樂的首選,堪稱「台灣音樂靈魂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