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 韓國有線電視新聞「台灣化」

「最近傳媒界因為綜編頻道喧囂沸騰。這不只是電視或媒體界的議題,也成為整個國家與所有國民的難題。出現10多家無線台、綜合台、新聞台而變得紛亂的台灣,我們正步上他們的路線。往後媒體的原則與正道將難以尋得。」

這句話是前MBC電視台當家主播辛京珉,在韓國政府於2011年初批准綜合編成頻道時的發言。辛在李明博政權箝制新聞自由的浪潮下,被迫離開主播檯,2012年起當選成為在野黨國會議員。

韓國政府與國會,在執政的大國黨(現在的新世界黨)的強勢主導下,於2009年起修訂《電視法》,開放讓持有高資本額的保守派報紙經營電視台,在有線頻道區塊新設了四個「綜合編成頻道」。

過往韓國有線電視台幾乎都是以播送特定種類節目為主,保守派向來主張,透過增加市場參與者,可提升產業競爭力,除創造工作機會,也能帶動節目品質向上。

「翻轉教室」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近來台大葉丙成教授和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史英老師因為「翻轉教室」的理念與實踐打起了筆戰,詳細的內容不在此贅述,但這波熱烈討論,的確引起我長久以來的幾個觀察與疑問。

最重要的是,不只要看「翻轉教室」講了什麼,還要看它沒講什麼。

「翻轉教室」的核心,葉教授曾經提及(1),是「讓學生在家能自主完成有系統的學習」跟「讓學生在校能被有效評量個人學習成效」。然而非常明顯的是,要達成上述兩個目標,需要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配合,諸如是否每位學生家中都有所需的軟硬體設施、師資是否充足、學生在家是否有餘裕可投注於學習……等等。但在明顯有許多問題的前提下,葉教授回應史英老師的文章中同時也強調,「我們真的沒有認為自己那麼偉大可以解決所有台灣的教育問題。」(2)

棄台論2.0,你了解嗎?

在國人正大量被總統選舉、大巨蛋、柯文哲等國內新聞轟炸的同時,是否知曉國際上正對著台灣的未來新興起了新一波的棄台大辯論?

辯論首先出現在美國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期刊,美國智庫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的克里派恩维奇(Andrew Krepinevich) 指出,在中國對外宣稱和平崛起卻與其軍事行動相違背的同時,美國應該不只透過空中打擊與海軍封鎖的方式來嚇阻中國領土擴張之野心,更應該透過組織亞洲同盟國與夥伴的島嶼防衛方式來拒止(Denial)北京的修正主義,而台灣則被包含入此島鍊防衛之中。

【學與業壯遊】 教育需要愈來愈多專業人士,但他們不當「老師」

系列前文:

人類生活在往自由方向衝刺,教育呢?

除了上課用電腦,科技會將教育如何改頭換面?

教育事業的嶄新面貌,再不正視可能太遲!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老師」,未來在教育事業中,將大量減少。

別誤會我的意思──教育事業仍然需要大量活生生的人,投入貢獻他們的智慧、巧思、愛心;在可預見的未來,電腦與網路再怎麼進步,也不可能全盤接管教育事業。我的意思是,許多投入教育事業的人,他們的身分將不再是「老師」。

其實,直至今日,「我有志於教育」這句話,仍然大約等同於「我想當老師」── 而老師的工作面貌,我們都很熟悉:在學校裡,時間到了就到各班去講課,偶爾和學生談心談煩惱。未來,這將全然改變。

陳宥樺

作者身分混亂,台灣人、現居中國、研究北韓、說日文、懂一點蒙古。

英國大選的內閣制啟示

本文針對英國大選筆者粗淺地從幾個面向來看:民調的準確性,蘇格蘭獨立公投的最大收益者-David Cameron,第三大黨以非自由民主黨,女性議員增加。

民調失準?

本次英國大選前各民調顯示保守黨與工黨的支持率彼此都在30~35%間僵持,所以英國媒體亦覺得這是場史上最接近的選舉,甚至預測沒有政黨能夠過半組閣,以英媒BBC選前一天的支持率民調直接換算席次率的話是聯合內閣的型態,若從大選之後的得票率來看,較為接近民調,但在單一選區相對多數決制之下,得票率往往無法直接反應到席次率。較令人驚訝的是,蘇格蘭民族黨選前民調沒有突出表現,但卻能有4.8%的得票率,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選前多數民調以全國性為主,所以以蘇格蘭這種地域性政黨,無法反映到民調之中。另外則是較為準確的民調是當天選舉的出口民調,從BBC兩次發佈的出口民調顯示,還是無法完全準確預測結果。

台灣的綠能政策還要原地踏步嗎?

民進黨蔡英文主席在4/18的新能源工作坊,提出於10後每年用再生能源發出500億度電以及節電300億度的主張,這是民進黨繼「非核家園」、「省下一座核電廠」後,邁出更具體的一步。在完整參與整場能源工作坊,深入研究到民進黨的具體政策主張後,我們可以知道為何蔡主席願意冒政治風險提出這麼確切的數字。對比馬政府七年只發展1GW裝置容量、先慢後快的再生能源政策,總算有政治人物願意承擔責任,帶領台灣走向新的能源體系、新的產業經濟與、新的生活環境。

劉伯彥

中正大學政研所碩士生

【開往台灣的慢船】不要再玩「如何證明你媽是你媽」的遊戲了

根據媒體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有點像是柯P上身,在5月6日的常務會議上「震怒」。他說,有一個公民要出國旅遊,緊急連絡人填了媽媽的名字,結果有關政府部門要求他提供材料,證明「你媽是你媽」。李克強說,拿著無關緊要的事情刁難民眾,這是個「天大的笑話」。

其實馬政府也在玩著「證明你媽是你媽」的遊戲,只不過他們玩的題目是「如何證明沒有是沒有」,不是嗎?總統大選都還沒正式開打,就看到某人整天說「九二共識是兩廂情願」、「九二共識已存在23年」、「九二共識是捍衛主權的最好模式」、「沒有九二共識,沒有現狀」,再不就是追著民進黨問:我們有九二共識,你們有什麼呢?前兩天還喜孜孜的拿著文件說:這個東西,李某人有簽名哦!

九二共識:有?嘸?

【書評書介】一切堅固的都將煙消雲散──讀《西方憑什麼》

書名:《西方憑什麼》

作者:伊安‧摩里士

出版社:雅言

出版日期:2015年3月

伊安.摩里士(Ian Morris),劍橋大學博士,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現為史丹福大學人類系教授。考古學家,原先專攻地中海地區的考古學與古典研究,近年進一步從考古學的基礎專攻全球史,並試著提出解釋人類文明發展的理論。

本書《西方憑什麼》即是其近年全球史研究的大作。原書出版於2010年,是一本750頁的大著,雖然書名是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但全書的問題意識,更如同其原書副標題所示,是探究「從歷史的發展模式看世界的未來」(the patterns of history, and what they reveal about the future)。原書出版後旋即在2011年已有中國的翻譯版《西方將主宰多久》出版,臺灣的中文版《西方憑什麼》於今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