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爾想想】 韓國有線電視新聞「台灣化」

友善列印版本

「最近傳媒界因為綜編頻道喧囂沸騰。這不只是電視或媒體界的議題,也成為整個國家與所有國民的難題。出現10多家無線台、綜合台、新聞台而變得紛亂的台灣,我們正步上他們的路線。往後媒體的原則與正道將難以尋得。」

這句話是前MBC電視台當家主播辛京珉,在韓國政府於2011年初批准綜合編成頻道時的發言。辛在李明博政權箝制新聞自由的浪潮下,被迫離開主播檯,2012年起當選成為在野黨國會議員。

韓國政府與國會,在執政的大國黨(現在的新世界黨)的強勢主導下,於2009年起修訂《電視法》,開放讓持有高資本額的保守派報紙經營電視台,在有線頻道區塊新設了四個「綜合編成頻道」。

過往韓國有線電視台幾乎都是以播送特定種類節目為主,保守派向來主張,透過增加市場參與者,可提升產業競爭力,除創造工作機會,也能帶動節目品質向上。

於是,在有線區塊上,政府核准了包括《朝鮮日報》、《中央日報》、《東亞日報》與《每日經濟》經營TV朝鮮、JTBC、A頻道與MBN等四家綜合取向的電視台。其中原本已存在的MBN也從新聞頻道轉型加入綜編頻道行列。

四家媒體的規模幾乎等同財閥,發行量囊括韓國報業市場逾七成;銷量低、資本額又不夠的進步派報紙《韓民族新聞》與《京鄉新聞》,自然而然被排擠在外。

但自綜編頻道上線後,出現的卻是一樁又一樁離譜的戲碼,台灣人已熟悉的電視新聞醜態與亂象,正一步步出現在這些韓國綜編頻道上。辛京珉的「台灣化」一說著實成立。

綜編頻道剛開播時,收視率幾乎都在1%以下,也因此無法獲得高額廣告收益,電視台所投入的節目成本因此變低,開始主打最不花錢的新聞與政論節目。根據統計,這些綜合頻道有近一半的時段都是新聞性質的節目。又由於閱讀保守派報紙的,幾乎以中老年層居多,綜編頻道的談論議題通常也主打批判進步勢力或炒作北韓安保議題。

最具爭議的,莫過於有聲稱是北韓前軍官的脫北者在TV朝鮮與A頻道的政論節目上表示光州事件是「北韓特種部隊介入的武裝暴動」,連當年曾在現場採訪的韓國資深調查記者、被認為是保守派「大老」論客的趙甲濟,都出面嚴正駁斥這種說法。

而政論節目一多,需要的就是名嘴。當下綜編討論節目的來賓,尚稱均衡。除了有現職或前資深媒體人,還有律師、教授、團體組織代表等,但根據《韓民族21》週刊今年1月間,根據參加節目次數排名前20位的出演者的發表主題分析,近一半的議題探討,都不符合名嘴本身的專業領域。

近來韓國黨政高層收受賄絡疑雲的「成完鍾名單」風波,因檢方大動作搜索調查,牽動民意對執政當局的觀感。2013年底曾鬧出「台灣鯛風暴」的A頻道,這次又在晚間新聞中荒誕地引用網友將成完鍾與李完九的姓名筆劃加以結合,測出兩人可能存在「特殊性關係」,甚至動用《東亞日報》政治部次長來解說此則新聞,引起輿論抨擊。

另一個亂象是浮濫多發的「獨家」、「特蒐」。在成完鍾事件當下,TV朝鮮與A頻道曾多次打出這樣的標語,包括「【特蒐】律師表示:成完鍾喜歡吃雪濃湯和泡菜鍋」、「【獨家】隨行秘書稱:不知道當天4月4日當天情況」但卻都是芝麻小事、無關緊要或是早已被公開的報導。

看到這樣的報導,是不是讓熟悉台灣電視新聞的你,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但綜編也有「清流」存在,我曾多次專文介紹過的JTBC,在《中央日報》聘請「王牌主播」孫石熙入主擔任報導總括社長後,有了大幅動革新。

孫石熙一反由三星集團所成立的《中央日報》傳統保守派與親財閥的色彩,領導記者團隊做出於批判權力的新聞,並強打其他台難以看到的調查報導與深度訪談。

換作是台灣,就好比哪天旺中集團的中天新聞台突然跟《中國時報》造反,狂打馬政府或深入討論台獨論述;當然,這只是比喻而已。JTBC獲得《中央日報》的授權與無憂的空間,打出市場區隔的策略,「不畏權勢」、「敢說真話」的風格,贏得不少韓國民眾口碑。

但JTBC並非高枕無憂,自孫石熙入主後,韓國政府發包給JTBC的廣告量,相較於其他綜編頻道,有大幅度減少的情況。許多人認為,這是當局暗中挾怨報復。

相當於台灣NCC的韓國放送通信委員會,面對綜編頻道所上演的一齣齣「亂象」,曾表示將研議實行更嚴格的評價制度,對無法履行公正性與公益性標準的電視台,給予取消發照的懲處。只是在多數綜編頻道已成為當權的打手與酬庸時,退場機制能否真的實現,短期來看令人存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