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教改潰敗二十年,從未深究檢討大考中心

每當社會對教育失望,看見教改灰頭土臉,許多人的直覺反應是大喊:教育部長下台!教育部長換了一個再一個,變好了嗎?沒有。怎麼就沒人想到,教育部長是誰,也許不是關鍵,至少不是唯一的關鍵──除了歷任教育部長之外,還有什麼是台灣教育體系進步最大的阻礙?

舉手提名:台灣教育的沉淪,它有責任

在此提名: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它長期擔任大學入學考試出題單位,現在仍主辦指考/學測/英聽。

當然,我沒有資格判誰坐牢或罰金,但是我想邀請更多人一起來看看,它是否有失職怠惰之處。

在我們探討教育體系改良的時候,常常忽略大考中心的角色。它不常在公眾議論之中出現,負責人的名聲也不高,但事實是,他扼住了高中和大學教育體系的咽喉:

大阪市民公投否決了「大阪都」

2015年5月17日,大阪市進行了「大阪都構想」的公投,是否贊成廢除「大阪市」、改成與現在的「大阪府」合併為「大版都」,讓大阪能像第二個「東京都」一樣,將現有的行政區劃改為「大阪都」,原本的「大阪市」改設置五個特別區。

截至5月17日晚上八點的結果是,贊成者69萬4844票,佔49.6%;反對者70萬5585票,佔50.4%,投票率高達66%。本次公投以一萬票左右的極小差距,否決了大阪市市長橋下徹提出的「大阪都構想」!橋下徹也因為這次公投的失敗,宣布將在十二月市長任期屆滿後永遠退出日本政壇。

「大阪都」公投在吵什麼?

【開往台灣的慢船】終戰台灣──1945年夏末的時光縫隙

西方學者曾形容1945-1949年間的台灣,彷彿掉入了「twilight zone」。Twilight zone當然不能翻成「陰陽魔界」,那是影集的名字,而是指處於兩者之間的模糊未清狀態,意思是說當時台灣地位處於極為模糊的狀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之後地位未定,但代表聯軍佔領的蔣介石,最終竟在中國內戰失利後將流亡政府整個搬了過來。這段「時光縫隙」,造就了台灣的近代命運。

朱立倫的委屈

馬英九為什麼罵朱立倫?朱立倫為什麼不參選總統?不選總統又為什麼要去見習近平?這些問題都很有趣,不過順序得要反著問。

朱立倫為什麼要去見習近平?邏輯上只有兩種可能:「拉近國共關係」或是「釐清國共關係」。白話的說,一種就是要更加親中,另一種就是要重申台灣主權。

從朱立倫的發言來看,很明顯,答案不是第二種,而是第一種~~「拉近國共關係」。

幾乎全台灣都在罵馬英九與中國國民黨傾中賣台的時候,朱立倫竟然跑去中國晉見習近平、拉近國共關係?由此可見,朱立倫並沒有真的想要在2016「選贏」總統;但是,這也並不表示朱立倫完全不想「參選」總統~~否則之前中國國民黨也不會賣力上演「黃袍加身」的戲碼。

【島嶼邊緣】數字台灣:馬英九幸福的一天 台灣人痛苦的七年

馬英九執政將滿七年。5月18日早上,馬英九在總統府召開就職七週年記者會茶敘,他會講幾大施政、多少亮點呢?依照往例,看來不外乎兩岸關係、兩岸協議、兩岸官員互訪、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取締酒駕、來台旅客快破千萬、140國免簽證、東海和平倡議、與日本菲律賓的漁業協議、出席WHA、ECFA、FTA有進展、擴大社會救助、N次調高最低工資、改善治安詐騙等等,並且高喊民進黨做不到的,馬英九都做到了。

可是,整整七年的光陰就只有這些東西?馬的633呢?馬的黃金十年呢?馬政府放棄主權尊嚴過度依賴、遷就中國的結果,我們又得到什麼呢?

馬英九舉債創新高 每人背債144萬元

【Formosa小賊獵影冊】化學藥劑

都市聳阿菁跟著小農小青在鄉間見習,觀光客天真的眼睛看不見田野各式各樣的化學藥劑…

中國式「儒教自由主義」在希臘

21世紀初,「走出去戰略」寫入中國的「十五計劃」綱要;中國企業「走出去」,正式成為中南海的國策,已有超過十年以的歷史。從那個時候開始,中國企業走到哪裡,「新殖民主義」的爭議就走到哪裡。這其中,非洲的案例約莫是歐洲媒體爭論最厲害的地方。然而,如果歐洲人要思考「中國式新殖民主義」,其實不必遙望非洲,這個過去歐洲殖民主義的「原鄉」;歐洲人只需要轉過身來,看看自己的後院,看看希臘。

勿忘發展文創產業的初衷

根據《天下》雜誌一篇名為〈誠品大戰富邦7年揭密〉的報導,提到文創產業不應忘了初衷。報導引述台北市文化局長倪重華的話,他說:「大巨蛋沒有人在談運動,松菸案沒有人在談文化內容」。然而,更讓筆者感嘆的是,文創產業沒有人在談經濟效益。

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所稱文化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之形成及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全民美學素養,使國民生活環境提升之產業。也就是說,台灣發展文創產業的初衷,除了提升人民的素養外,還要藉此產業促進經濟發展。

【眷村想想】 在補給證通行的年代

農曆春節從台中回新竹,部分鄉下親友不了解老爸職業,他常低調謙稱「空軍仔」或「阿兵哥」。親友都很羨幕,因為每月有配給米糧,不用煩惱家人餓肚子。

每位老芋仔都有一本補給證,還有眷屬補給證,成年「大口」,小孩子「中口」或「小口」,每人每月可依「口」的份量領取米、鹽、油和麵粉配給。

所謂口就是人,一家五口即五個人,只要嬰兒出生,馬上趕辦眷屬補給證,因為每「小口」多出的米糧,對家中都非常重要。

補給證規格和學生證相似,封面外皮貼人頭照,並註記家長和眷屬姓名及大口或小口。內頁裡有很多頁數,載名一至十二月份,每月有一張張可撕折下來的票券,分別登載可換領配給物品份量多寡。

軍方每月定期派一兩輛大卡車,載所有補給送到眷村大門口,並有人進村高喊:「領米喔!領鹽囉!」家家戶戶將此日視為大事,攜老扶幼擠在卡車前排隊辦理,我也經常跟著爸媽湊熱鬧,幫忙提一包包的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