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邊緣】數字台灣:馬英九幸福的一天 台灣人痛苦的七年

友善列印版本

馬英九執政將滿七年。5月18日早上,馬英九在總統府召開就職七週年記者會茶敘,他會講幾大施政、多少亮點呢?依照往例,看來不外乎兩岸關係、兩岸協議、兩岸官員互訪、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取締酒駕、來台旅客快破千萬、140國免簽證、東海和平倡議、與日本菲律賓的漁業協議、出席WHA、ECFA、FTA有進展、擴大社會救助、N次調高最低工資、改善治安詐騙等等,並且高喊民進黨做不到的,馬英九都做到了。

可是,整整七年的光陰就只有這些東西?馬的633呢?馬的黃金十年呢?馬政府放棄主權尊嚴過度依賴、遷就中國的結果,我們又得到什麼呢?

馬英九舉債創新高 每人背債144萬元

2008年,馬英九承諾不舉債進行愛台12大建設,每年還能有盈餘2千億到4千億,更可以達成633目標。2012年,馬英九又高喊黃金十年。七年過去了,我們卻只從5月13日蘋果日報的貼身專訪中,看到馬英九快樂、健康而且充實的一天。原來這七年來,馬英九的政績就是自己很健康,伏地挺身80下只需要1分10秒,跑3千公尺花不到17分鐘。

633做不到、黃金十年也做不到,馬英九自己的健康與生活卻顧很好;其實,套句鄉民的用語,馬英九聲稱改善治安降低詐騙,是因為最大的詐騙集團就是馬英九政府。明明沒有政績,馬政府還是下令致力宣傳「台灣更幸福了」。看到蘋果日報的貼身報導,我們只知道馬英九真的很幸福,馬英九每天都有大確幸,人民卻只能想著小確幸。

馬英九開口閉口都是他最會拚經濟,結果卻是拚出了政府負債創新高,每個人為馬英九背債144萬元。當年聲稱準備好了、經濟馬上就會好的馬英九,聲稱絕不舉債還可以讓政府每年盈餘2千億至4千億的馬英九,現在卻創下平均每年舉債2524億元、七年合計1兆7671億的驚人數字。根據Trading Economics的資料,台政府債務佔GDP比例已經達到了41%,馬政府還自稱前三年度名目GDP平均數36.16%,尚在公共債務法規定上限40.6%之範圍。

 

馬英九的福利政策證明底層人民痛苦

馬英九大規模舉債拚經濟的結果,卻是富者越富、貧者越貧,驚人的貧富差距打造了真正的M型社會,而這才是人民對於馬英九聲稱的633與黃金十年真正感受。馬英九對於自己的執政造成貧富差距急遽擴大的問題,馬英九卻以優先照顧弱勢、增加社福津貼為由,將之轉化為政績。

台灣並不是歐洲高稅賦的福利國家,「政府移轉性支出」效果愈大,意味著底層人民的生活愈困苦,也代表馬政府拿全民的錢,去為他討好富人階級的政策擦脂抹粉。表一是政府移轉收支前後差異的數字。揭開濃妝豔抹的福利移轉效果後,可發現這十多年來,差距最大的前五名都發生在馬英九執政後六年。透過政府政策所產生的效果,最大的前五名也有四次落在馬執政時期。

家庭與個人收支餘額越來越少

表二是家庭收支調查數字。2013年以家戶為單位的可支配所得是94.2萬,比民進黨時期的2007年92.4萬,只多了1.8萬(1.9%),但消費支出74.8萬卻比民進黨時期的71.6萬還增加3.2萬(4.5%),這往來就蒸發2.6%;更何況,馬執政時有好幾年的家庭所得還呈現倒退。

表三是個人收支數字。2013年個人可支配所得29.4萬,比民進黨時期的27.3萬只增加2.1萬(7.7%),但消費支出23.3萬卻比民進黨時期的21.2萬增加2.1萬(9.9%),這往來也就蒸發了2.2%。區區幾萬元的收支短差對富人無關痛癢,但對市井小民而言卻是沈重的負擔。數據和2007年相比,現在平均每天每人要多支出58元,等於少吃一個平價便當。

低收入戶增幅將近七成

表四是低收入戶與人數統計。根據衛福部資料,在2008年第2季民進黨交棒給國民黨時,低收入戶為8萬多戶,人數為大約20萬人。但是馬政府接手後馬上急速增加,截至2014年底,將近15萬戶(增幅69.5%),人數超過35萬人(增幅68.4%)。顯然,國民黨治理下,貧困階級的人數巨幅增加。

最富和最窮的5%之貧富差距屢創新高

表五是所得最高和最低5%的差距倍數,自馬政府執政後已經從60.4擴大到83.9倍,最高曾經達到94.8倍。至於2012年首度縮小,應該是軍教30萬戶首度恢復報稅,中階所得增加;因此貧富差距倍數縮小,其實是統計上的假象。

其實最嚴重的是,5%的人擁有全國超過4分之1的財富,但後半部50%的人卻只擁有全國不到5分之1的財富。又根據財政部的2011年納稅資料,不少家戶年所得超過200萬甚至逼近千萬者,竟然不必繳稅,顯然台灣的稅制出現大問題。原因很單純,這些富豪有許多是投機大戶或資本家,所得來源超過6成來自炒房和炒股,加上馬政府稅制減免,導致貧富差距難以挽回。儘管如此,馬政府仍然無感,不只努力吹噓貧富差距在國際上不算嚴重,「成功縮小貧富差距」甚至列為馬的重要政績。

馬政府拚的是老闆們的經濟

根據表六主計總處的國民生產毛額(GDP)資料,我國薪資佔GDP的比例呈現下降趨勢,反觀企業的盈餘佔GDP比例呈現上升趨勢,顯示拚經濟後生產的果實是老闆獲利,而政府也沒能從稅收佔到好處。主計總處統計也印證了同樣事實,隨經濟成長,薪資卻不進反退,人民的實質平均薪資已經倒退到16年前。表七則是勞工薪資佔綜合所得稅的比例,綜合所得稅項目非常多,例如股利、執行業務、薪資、利息、租賃、競賽、退職等等;薪資佔比例愈高,表示所得稅是從勞工與上班族取得的稅比例越重,投資利得像股利、租賃相較卻顯得少。這個數據從70%攀升到77%,等於綜所稅收也是來自受薪階級。

根據主計總處2012年的國富調查,2007到2011年,台灣家庭在2007年至2011年間財富增加有高達7成來自房地產和股市證券,而這些偏偏是中華民國萬萬稅中的三不管地帶。成大副校長何志欽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表示:「近十年來,當歐美各國都開始稅改,增加資本利得稅時,台灣卻顯然反其道而行。」而稅制不公,台灣比美國更嚴重,因為房地產交易的資本利得,美國要課稅,台灣卻大多免稅。最近馬政府要推的房地合一稅,不僅會讓投資客轉設一人公司投資炒房地產,房仲業也認為投資客將會放棄炒作豪宅,改炒一般低價住宅,讓更多人買不起房

當社會分配不公平缺乏正義時,除了灑錢的社福政策彌補外,馬政府就該祭出租稅政策調整財富分配不公。然而,馬政府卻是背道而馳,或許國民黨營事業這麼多,馬政府可能擔心課稅課到黨營企業吧。簡言之,馬政府不想讓你知道的數字告訴我們,馬政府拚經濟的成果,不僅是政府負債驚人,而且是富者越富,貧窮人口則是愈來愈多,中低階層無法有效累積財富,形成「貧窮世襲」的現象,也導致底層人民承受著無能馬政府不公不義的苦果。

馬英九在2014年11月申報的存款又增加了583萬元,變成7876萬元。在馬英九633、黃金十年政策下,你去年增加存款增加多少?這七年來,馬英九每天都很幸福,你幸福嗎?

 

表一:政府移轉收支前後差異(最高最低20%之家戶所得倍數比較)

發佈倍數

社福政策增加的倍數

社福效果卸妝後的原始倍數

2000

5.548

1.02

6.568

2001

6.391

1.277

7.667

2002

6.161

1.308

7.469

2003

6.075

1.244

7.319

2004

6.027

1.39

7.413

2005

6.036

1.411

7.447

2006

6.006

1.448

7.454

2007

5.981

1.542

7.523

2008

6.046

1.687

7.732

2009

6.343

1.876

8.219

2010

6.194

1.525

7.719

2011

6.166

1.587

7.753

2012

6.126

1.577

7.703

2013

6.084

1.445

7.529

 

表二:收支年增情形比較:以「戶」為單位

可支配所得(A) 消費支出(B) 收支餘額(A-B)
金額(萬) 年增率 金額(萬) 年增率 金額(萬) 年增率
2007 92.4 1.20% 71.6 0.40% 20.8 0.80%
2008 91.4 -1.10% 70.5 -1.50% 20.9 0.50%
2009 88.8 -2.90% 70.6 0.10% 18.2 -3.00%
2010 88.9 0.20% 70.2 -0.50% 18.7 0.70%
2011 90.8 2.10% 72.9 3.80% 17.9 -1.70%
2012 92.4 1.80% 72.8 -0.20% 19.6 2.00%
2013 94.2 2.00% 74.8 2.80% 19.4 -0.80%

 

表三:收支年增情形比較:以「人」為單位

可支配所得(A) 消費支出(B) 收支餘額(A-B)
金額(萬) 年增率 金額(萬) 年增率 金額(萬) 年增率
2007 27.3 2.10% 21.2 1.30% 6.1 0.80%
2008 27.3 -0.20% 21.1 -0.60% 6.2 0.40%
2009 26.6 -2.60% 21.1 0.30% 5.5 -2.90%
2010 27.4 3.00% 21.6 2.30% 5.8 0.70%
2011 27.6 0.90% 22.2 2.50% 5.4 -1.60%
2012 28.6 3.60% 22.5 1.70% 6.1 1.90%
2013 29.4 2.70% 23.3 3.40% 6.1 -0.70%

 

表四:低收入戶戶數及人數統計

戶數 佔總戶數比 人數 佔總人數比
2007 90,682 1.21% 220,990 0.96%
2008.06 87,664 1.16% 209,945 0.91%
520分水嶺
2008 93,032 1.22% 223,697 0.97%
2009 105,265 1.35% 256,342 1.11%
2010 112,200 1.41% 273,361 1.18%
2011 128,237 1.59% 314,282 1.35%
2012 145,613 1.78% 357,446 1.53%
2013 148,590 1.79% 361,765 1.55%
2014 148,474 1.77% 353,564 1.51%

 

表五:近年來所得最高和最低5%的差距倍數

所得最低5%(萬) 所得最高5%(萬) 倍數
2005 7.2 396.9 55.1
2006 6.9 402 58.3
2007 7.2 434.7 60.4
2008 6.9 450.7 65.3
2009 5.1 382.9 75.1
2010 4.6 431.8 93.9
2011 4.9 464.7 94.8
2012 5.4 453.1 83.9

表六:GDP分配面組成:各項生產要素佔GDP比例(%)

薪資/勞工 盈餘/老闆 稅/政府 固定資本消耗
2008 46.31 31.91 5.14 16.64
2009 45.13 32.66 4.76 17.45
2010 43.8 34.61 5.17 16.41
2011 45.16 32.58 5.42 16.84
2012 45.52 32.04 5.33 17.11
2013 44.65 33.45 5.45 16.45

 

表七:薪資佔所得稅比(%)

年度 總所得 薪資所得 百分比%
2008 48,511 35,005 72.2
2009 43,846 33,267 75.9
2010 47,280 36,293 76.8
2011 51,478 38,837 75.4
2012 55,642 42,931 77.2
2013 54,341 41,860 77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