囿於恐懼,或是迎向偉大

「The most dangerous worldview is the worldview of those who have not viewed the world.」

「最危險的世界觀就是沒看過世界的人的世界觀。」──亞歷山大‧馮‧洪保德

因為工作的關係,前不久與一群馬來西亞反對黨年輕政治人物會面。令人訝異的是他們對台灣政治的熟悉與熱愛。他們對台灣反對勢力如何崛起,如何執政,如何失去政權又重新捲土重來,以及近幾年來群眾和學生運動的風起雲湧非常感興趣。他們說到馬來西亞的華人總是守候在電視前面,津津有味地看著其實跟他們並沒有直接關係的台灣的選舉報導與開票;有位政治人物甚至說,他看台灣與美國媒體的時間比看馬國媒體的還多,因為馬國媒體被執政黨聯盟緊緊掌控審查,反對黨只有壞消息才會登上版面。

他們也感嘆,相對於大馬華人對台灣的熱愛,台灣對馬國現況卻少有所悉,甚至也沒啥興趣。這些政治人物也對當地華人關於台灣反對勢力的報導,多是透過中視中時等泛藍媒體感到憂心與不值:因為他們認為台灣意識的各黨如何突破獨裁政權的打壓,以及民進黨與其他泛綠新興政黨多樣化的選舉策略與募款宣傳方式,對馬來西亞,甚至是東南亞各國的反對黨,都是極其珍貴的經驗,足以讓台灣成為許多爭取民主的國家之典範。

「再見香港」:《島嶼・浮城》中關於愛與期盼的故事

移民熱潮背後的真相

2013年香港電台鏗鏘集的「移民台灣」的專題,掀起了香港的一股討論熱潮。根據統計,2014年香港人移居台灣的人數是2011年的三倍,已達到7500人,但移民的人數,僅微幅上升至每年700人。這耐人尋味的數字背後,所反映的可能不是單純的移民台灣這麼簡單,其後更牽扯著近年來社會狀況的變化,造成這一股移居而不移民的現象。

這移居而不移民的現象反映的可能是:第一,香港越來越注重學歷和文憑,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在台灣唸大學,而他們所持有的正是移居證明。第二,香港的創業環境越來越差,導致香港的創業者大舉遷移至台灣創業,一圓創業的冒險夢想。第三,由於香港的政治、社會環境惡化,讓原本有機會拿台灣身分的港人,先取得了移居的資格以防萬一,也為自己的未來多一分保障。無論是哪種可能,可以解析的是,香港正在崩壞中,不論是教育制度、商業交易行為、對政治的信心,都逐漸一點一滴受到侵蝕、瓦解。

楊傑銘

作者為靜宜大學閱讀書寫創意研發中心助理教授。曾留學香港,對香港文化、社會現象有長期的關注與時事評論。

【眷村想想】 那些眷村媽媽

1926年出生的李媽媽,陜西人,早年住台中體育場旁的虎嘯新村,後來搬到莒光新城,慈祥和藹。她比李伯伯小三歲,經由朋友介紹,自由戀愛結婚。李伯伯年輕時就是軍官了,隨部隊待過四川、上海、南京、漢口等地,李媽媽當年還沒生孩子,很自由,也因此跟著玩很多地方,漢口就待了八個月。

夫妻1949年搭軍機來台灣時,剛好是農曆過年前。李伯伯後來在清泉崗任職,虎嘯新村眷舍很小,軍人薪水低,三個兒子又陸續出生,成長過程食量大,生活艱苦,幸好軍方有配給米。

大兒子唸逢甲工商學院,二兒子南亞工專,小兒子則新民工商畢業。三人分別出社會結婚後,一個定居高雄,兩個在台北。三個兒子都有孝心,希望兩老跟他們住,李媽媽則認為兒子各有家庭,不便打擾他們,自己一個人陪老伴,生活也清靜。雖然如此,她私下還是期待媳婦體貼一點,念及當年養育其夫長大,偶而主動來向公婆請安才好。

郵筒的物語

街頭的郵筒本來已被遺忘了許久,只有郵差和騎摩托車的人記得,只是一般騎士可能還覺得郵筒占據他們停車的空間。路過的人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尤其是在城市裡,尤其是全民上網以後,電子郵件、簡訊、LINE群組的即時通訊,郵筒的使用率偏低,當然,還有連帶影響的郵局業務。幾年前,一個英國郵差在聖誕節前夕把大批遞送不完的耶誕卡倒進泰晤士河,轟動世界,像這樣的新聞,幾乎是絕響,誰還寄聖誕卡呢?

不過,一次颱風的意外,讓街頭一對紅綠並立的郵筒,如彎腰的雙人舞者,讓人驚奇自然而無心造成的破壞,反而形塑另一種意想不到的城市面貌,居住在城市的人,突然興起了一股懷舊風,開始懷念起曾有的手寫時代,這對郵筒因此成了活廣告,瞬間爆紅,郵政總局的主管來了,郵差來了,攝影機來了,旅人來了,路過的人變多了,像個新興的旅遊景點,主管單位開始拉起了參訪線,派人維持拍照秩序,一度還想移到總局前,成為歷史性的見證,希望有更多的人寫信,活絡郵務事業,但事與願違,這個郵筒最終只是颱風和旅客到此一遊的見證。

【台灣與世界】 西班牙海鮮飯與台南紅蟳米糕

我熱愛料理地中海式美食,東起黎巴嫩肉類燒烤到希臘沙拉、往西來到義大利麵、法國美饌、葡萄牙燉飯和北非小米「庫斯庫斯」(couscous)料理都愛不釋手,但最鍾愛和拿手的是西班牙海鮮飯(paella)。原因無他,就因為它是富涵歷史底蘊、要用情感烹調的平民「手路菜」。

十多年前的西班牙自助旅行,我用三週的時間從中北部的馬德里(Madrid)周邊城市,一路玩到南部的安達魯西亞(Andalucia),再以東岸的巴塞隆納(Barcelona)和兩座外島馬約卡(Mallorca)、伊比薩(Ibisa)結束這趟生命中的美好旅程。一路走來,吃遍各式各樣的小菜tapas和海鮮飯,之後就將西班牙菜列入我的私藏食譜。

海上的人:社會運動的世代差異

船在開,時代往前推進,社運圈也同樣在改變。只是我們不一定有意識到。

不,我並不是要談跟黨外時代的差距。這個差距,尺度不到二十年,甚至有可能不到十年。身在其中,回頭才突然發現,身邊人群的互動的方式好像已經改變了。

從陳菊的《獄中遺言》談轉型正義之難

除了尋找淡水阿嬤外,2016大選活動至今,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一個主題(但不是唯一的),是陳菊的《獄中遺言》這個話題。這是蔡英文在2015.12.27日的總統候選人辯論時,於結辯所提出的感性話題,這個有情感的課題,也呈現在蔡英文以不同於談論其它主題的口氣,來談出這段歷史。也許大家可以了解那些創傷裡,所隱含傳承默默的情感,成為大家共同的記憶,但是如何讓過去的創傷,有助於讓這塊土地上的人能夠建構出共同的想像體?

這話題既是這辯論場合提出來,當然是有十足的政治意含。但是當年的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後續一些事件,對於言論自由的迫害,都有政治的基礎,對當前和以後的轉型正義是必要的過程,但如果變成只有政治手段,是否將會讓轉型正義在台灣史裡變成泡沫幻影?

如果只以政治贏者的立場來處理轉型正義,只就政治力的處理和動員,那將很難不變成另一種清算。依目前的社會心情的脈動來看,如果讓人覺只是「清算」,轉型正義將變得難產。

【首爾想想】 台灣主播「女人天下」20年,南韓現在才出第一人

「我們不倒向任何一方,只想將真相傳遞給各位。具公正性、信賴感與品格的新聞,我們在MBN《8點新聞》相見。」

最近,南韓出現電視史上第一位單獨播報晚間新聞的女主播。被譽為近代知名度最高的南韓女記者金柱夏,自本月起擔任有線電視台MBN《8點新聞》的主持工作。

在南韓女大學生心目中,金柱夏具「女神」般的地位。她的低沉嗓音與穩重形象出眾,往年雜誌所實施的調查中,向來是南韓年輕人的標竿,被選作「最想成為的女性人物」首位。

在歷經老東家冷凍與離婚風波後,金柱夏跳槽並「華麗復歸」,受到輿論不少關注。

對台灣閱聽眾來說,女主播的出現,不是令人意外的事。90年代時,台灣老三台中,已經有李艷秋與沈春華等女性當家主播。而有線新聞頻道興起後,包括張雅琴、盧秀芳、方念華、陳雅琳等資深記者,也挑起大樑,形象深植人心;最近,台灣電視圈甚至呈現女性占總體主播八到九成的「陰盛陽衰」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