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的不是含恨含淚的民主台灣

「國民黨不倒,台灣不會好」這句話從去年太陽花學運後始終熟悉,顯然不是大家都還沈浸在學運的激情裡,而是普遍對於國民黨有各種的失望,這些人裡面甚至也包含過去許多國民黨的支持者,我們要問,是什麼樣的強大壓力,讓這些看似不相容的力量,現在能夠站在一起疾呼「拒投國民黨」;我們也必須要理解,這個口號的背後,其實隱藏著對於國民黨不同的想像,可能是希望它成為歷史,也可能是期待它重新再起。

國民黨還有角色嗎?

歧視的警察髮律與人權捍衛者葉繼元

「您好:我是葉繼元,現職為警察,原生男性,基於性別平等原則、與女性同有較寬裕的性別表達的自由及身體自主權,欲在職場留長髮,但卻受限於《警察人員儀容禮節及環境內務重點要求事項規定》之於性別上的髮式要求而遭禁止,於留長髮的過程因而受到數次申誡處分。」

這是近日備受爭議之保二員警葉繼元於2013年11月28日向台權會與跨性別倡議站陳情的信頭,當時繼元迫於上級懲處的壓力而剛剪去長髮,來討論案情時是一頭俐落的短髮,但我們當時並不知道,剪髮讓他覺得「會有奇怪的感覺,覺得頭皮涼涼的。」[1]

【島嶼邊緣】淡水阿嬤打敗九二共識

2016年總統大選首場總統候選人電視辯論在12月27日登場,一如政治觀察者所料,朱立倫猛攻領先者蔡英文,宋楚瑜則是怡然自得左右逢源的第三者。在這場辯論會中,觀眾可以觀察到英倫之戰駁火激烈,宋楚瑜發言時幾乎是大家的休息時間;但觀眾沒發現的是,不少媒體對於朱立倫的護航不遺餘力。

在這場辯論會中,至少有兩則媒體提問也等於在幫朱立倫助攻;同日的中央社發稿也積極護航,例如,中央社在當日22:33發出通篇是朱立倫幕僚的談話報導,但標題卻以「總統辯論 朱立倫端牛肉打蔡英文空心」定調朱立倫有牛肉、蔡英文是空心。

想想書摘:所謂的「兩國論」是錯的,蔡英文主持的其實是「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專案小組」

「參謀總長湯曜明先生,要來跟蔡諮詢委員拜年。」

蔡英文一直到現在都還記得那一年春節,湯參謀總長在諮詢委員辦公室看到她的時候,臉上驚訝的表情。蔡英文心想,參謀總長一定在想「怎麼這個看起來像是學生一樣的小女生會是蔡委員!」

一九九八辜汪會晤,蔡英文以辜老英文秘書的身分隨行,面對大陣仗的國際媒體,擔任英文發言人的她條理分明、說理清晰的發言表現,深獲當時總統李登輝讚賞。

不久之後李前總統邀請蔡英文,擔任無給職的國安會諮詢委員。

當時國安會成員皆是李前總統最信任的高級幕僚,而長久以來國安會幕僚大多以男性居多,且大多是社會或政治歷練豐富的長者,那一年蔡英文四十二歲,頂著一頭清湯掛麵短髮的她,成為歷來最年輕、也是第一位女性國安會諮詢委員。

【開往台灣的慢船】朱式辯論法的啟示:總統大選辯論改革時機已到

說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浪費了觀眾一個下午或許太言過其實,但它勢必令許多人失望。讓人失望的不只有如同瘋狗的朱立倫,反正我們事前對他的期待大概也就是像這樣一路亂咬;真正令人搖頭的反而是辯論內容,進一步說,甚至是台灣大選辯論的模式。該是我們思考徹底修改電視辯論模式的時刻了。

回顧這場好事多磨的辯論,還是先從朱立倫談起。朱的策略很明顯,就是從頭到尾忽略提問者的問題,無論問的是什麼,專注於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擊蔡英文,同時將焦點鎖定在兩岸問題和九二共識好棒棒。這當然很令人無法忍受,但對於這樣子的候選人,無論是主辦單位或是觀眾都無計可施,只能被迫整場看著朱立倫練肖話。

但更神奇的是,現場提問的中國時報、中央社和聯合報也很巧的將問題集中在兩岸與九二共識。蘋果日報問的是TPP和美豬議題,自由時報的問題算是最有高度。沒有人說兩岸問題不重要,但媒體中竟有五分之三對民眾最重視的內政議題視而不見,充分反映出台灣媒體和民眾的脫節。身為媒體卻不知如何提出好問題,自稱大報恐怕也只是個笑話。

不僅媒體令人失望,副總統辯論中的公民提問,被不少人認為是莫名其妙亂入、如同鄉民,有趣的是,去年柯文哲、連勝文辯論時,被連陣營邀請的公民團體則因為「助攻過頭」而引發民怨。

蔣介石從未死去──等待共識只是廉價的藉口

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夜問新國會系列專訪」,雖然這樣的安排讓市長的角色有些混淆,但從已專訪的對象來看,市長似乎想藉此平台,讓非主流政黨的候選人多一個機會闡述理念,可謂用心良苦。可惜或許專訪是深夜時段,市長已一身疲憊,加上受訪者多半心態上想乘去年的柯P餘風,倒比較像是仰慕者的請益之旅,儘管許多思想南轅北轍,也只能唯唯諾諾,少有對話。唯一的例外是時代力量的林昶佐與市長就「處理」中正紀念堂問題時的短暫交鋒。儘管中正紀念堂隸屬文化部,非北市權限,然兩人激盪出的火花,可清楚看出轉型正義在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基本問題,值得國人進一步深思。

邁向「全球綠能共同體」──寫在巴黎協定之後

今天地球上還有呼吸的人,大概都很難活著看到《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巴黎協定》(以下簡稱PA)是否得以實現其目標。本月12日,全球195個締約方同意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本世紀結束之前力保全球均溫上升不超過工業革命之前攝氏2度,甚至下探1.5度的可能。目標之「遠」大,讓我們沒機會檢驗,以致很難確認這是不是一個突破。

同樣在這個月,16日,《擴大資訊科技協定》(ITA2)在肯亞奈羅比會議完成談判,明年七月起將擴大ITC產品的免稅、降稅範圍。據估計,ITA2之產品全球出口值每年約1.3兆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10%),明年立即降為零關稅之產品佔全球ITA2產品進口總值88%。

以上這兩項協定在目標層次與困難度都有天壤之別,直接拿來比附顯然有引喻失義之嫌。但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是,世人有沒有更聰慧的方式,消除歧見,推動共同的重大利益?

我為什麼要跟你姓?──從判決看日本夫婦別姓問題

12月16日,日本最高法院判決現在日本民法750條中的夫婦同氏原則不違憲。在為這個長達四年的訴訟案畫下句點的同時,也再度在日本社會中掀起了關於夫婦同姓議題的討論。

從「家制度」到現今民法

鍾宜庭

作者現為早稻田政治經濟學部生,目前參與東京拿山瑪谷讀書會,極喜歡吃拉麵,大概是四餐中一餐拉麵的頻率。

【眷村想想】 我們這一班

1965年9月,我就讀小學一年級,一直到六年級畢業,我們這一班都沒有分班,更是篤行國小數十年以來,第一個升到五年級「實驗」男女合班成功模範,同學相處融洽,情同手足。

一年甲班新生高達84位同學,1號蘇新峰、2號蔡瑞壁、3號駱明俊、4號蔡肇桂、5號饒志昌,一直到84號的女生宋名惠,都可倒背如流,我則是18號。

開學日,全班同學都在座位上乖乖坐著,唯有一名男生李啟仲衝出教室大聲哭喊,一直緊抱他爸爸,不願爸爸離去。全班同學都在看啟仲精采演出,他爸爸則很尷尬,怎麼勸也勸不聽,不知如何是好?後來,啟仲跟著爸爸回家去。同樣劇情表演數天,隔週再來時,才沒有哭。

不久,謝翠霞老師依同學們身高安排隊伍行列及座位後,就請多位男生依序上場喊口令,喊的最好的當班長,我就是這樣當選了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