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總統大選電視辯論浪費了觀眾一個下午或許太言過其實,但它勢必令許多人失望。讓人失望的不只有如同瘋狗的朱立倫,反正我們事前對他的期待大概也就是像這樣一路亂咬;真正令人搖頭的反而是辯論內容,進一步說,甚至是台灣大選辯論的模式。該是我們思考徹底修改電視辯論模式的時刻了。
回顧這場好事多磨的辯論,還是先從朱立倫談起。朱的策略很明顯,就是從頭到尾忽略提問者的問題,無論問的是什麼,專注於一而再、再而三的攻擊蔡英文,同時將焦點鎖定在兩岸問題和九二共識好棒棒。這當然很令人無法忍受,但對於這樣子的候選人,無論是主辦單位或是觀眾都無計可施,只能被迫整場看著朱立倫練肖話。
但更神奇的是,現場提問的中國時報、中央社和聯合報也很巧的將問題集中在兩岸與九二共識。蘋果日報問的是TPP和美豬議題,自由時報的問題算是最有高度。沒有人說兩岸問題不重要,但媒體中竟有五分之三對民眾最重視的內政議題視而不見,充分反映出台灣媒體和民眾的脫節。身為媒體卻不知如何提出好問題,自稱大報恐怕也只是個笑話。
不僅媒體令人失望,副總統辯論中的公民提問,被不少人認為是莫名其妙亂入、如同鄉民,有趣的是,去年柯文哲、連勝文辯論時,被連陣營邀請的公民團體則因為「助攻過頭」而引發民怨。